在医学领域持续探索的漫漫长路中,新型药物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辰,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埃拉菲布拉诺(Iqirvo/Elafibranor)正是这样一颗闪耀新星,为成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治疗开辟了崭新路径。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晰,目前普遍推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引发了机体免疫紊乱。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如同忠诚卫士,时刻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侵害。然而,在PBC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却出现“敌我不分”的状况,错误地将肝脏内的小胆管当作敌人进行攻击。小胆管受损后,胆汁的正常排泄受阻,进而引发胆汁淤积。
随着病情不断进展,长期的胆汁淤积会促使肝脏内部纤维组织异常增生,逐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肝纤维化会持续恶化,最终导致肝硬化,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肝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据统计,全球范围内PBC的发病率约为每十万人中2-24例,且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约为9:1。更为棘手的是,全球获批用于治疗PBC的药物屈指可数,这使得众多患者在治疗时面临无药可选的艰难处境。
埃拉菲布拉诺是一种每日仅需口服一次的创新药物,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令人瞩目。它属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激动剂家族。PPAR受体家族分为α、β/δ和γ三种亚型,如同细胞内的“信号指挥官”,在调节细胞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埃拉菲布拉诺能够精准地同时激活PPARα和PPARδ这两种亚型。当PPARα被激活后,它会像一位高效的“代谢管家”,积极调控脂质代谢过程。它能够显著促进脂肪酸的氧化分解,就像将体内多余的“脂肪燃料”充分燃烧,从而有效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减少脂肪在肝脏的过度堆积,减轻肝脏的代谢负担。同时,PPARα还具备强大的抗炎能力,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缓解肝脏内部的炎症状态,为肝脏细胞营造一个相对“和平”的内部环境。
而PPARδ的激活则像是启动了一系列“细胞修复程序”,它能够深入调节多种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广泛涉及胆汁酸的合成、炎症反应、纤维化进程以及脂质代谢等多个与肝脏健康密切相关的领域。通过这种精准调控,PPARδ有助于全面改善肝脏细胞的功能,有效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从多个层面保护肝脏健康。
一项在多个国家联合开展的大规模3期、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其疗效进行了严谨且全面的评估。该试验将主要终点设定为第52周的生化反应,具体通过精确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来衡量。试验数据清晰显示,埃拉菲布拉诺在改善胆汁淤积相关生化指标方面效果显著,与安慰剂组相比,具有压倒性优势。不仅如此,它还在缓解患者瘙痒症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瘙痒是PBC患者最为常见且深受困扰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埃拉菲布拉诺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无疑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福音。基于这些优异的试验结果,埃拉菲布拉诺于2024年6月10日成功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加速审批,成为近十年来首个获批用于治疗PBC的全新药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尚未有确凿证据表明该药能够直接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或有效预防肝脏失代偿事件的发生。其后续能否持续获批,仍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中能否展现出更为积极的临床益处。
在用法用量上,埃拉菲布拉诺推荐剂量为每日一次80mg,患者在口服时,既可以选择随餐服用,也可以不随餐服用,较为方便。但在正式开始治疗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其中,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肌肉疼痛或肌病情况至关重要,因为这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使用安全性。
对于具有生育潜力的女性患者,必须确保其未处于怀孕状态,以避免药物对胎儿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埃拉菲布拉诺也存在一些需要密切关注的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相比,报告发生率≥5%或更高的常见不良反应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体重增加、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关节痛、便秘、肌肉损伤、骨折、胃食管反流病、口干、体重减轻以及皮疹等。
在药物相互作用方面也需格外小心谨慎。例如,当埃拉菲布拉诺与激素避孕药同时使用时,可能会降低避孕药的避孕效果;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联合应用时,会显著增加患者发生肌病的风险;与利福平合用时,可能会干扰埃拉菲布拉诺的正常治疗效果;而与胆汁酸螯合剂同时服用,则可能会降低埃拉菲布拉诺的吸收效果,影响药效发挥。
埃拉菲布拉诺的出现,无疑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曙光。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埃拉菲布拉诺(IQIRVO/ELAFIBRANOR)显著改善了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胆汁酸水平并减轻了瘙痒感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埃拉菲布拉诺 https://www.kangbixing.com/drug/Elafibra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