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比卡丁是由PharmaMar公司自主研发的海鞘素衍生物,并于2020年6月获得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加速批准,用于治疗铂类化疗后疾病进展的成年转移性小细胞肺癌患者。该药物由爱尔兰爵士制药(Jazz Pharmaceuticals)生产,是RNA聚合酶II的抑制剂,能够选择性地抑制多种肿瘤所依赖的致癌基因转录过程。
作用机制
鲁比卡丁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其能够与DNA双螺旋结构上的小沟共价结合,通过阻滞RNA聚合酶II与DNA的结合,并降解RNA聚合酶II的催化亚基RPB1,从而在转录的起始至延长阶段发挥抑制转录活性。这一过程导致肿瘤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畸变、凋亡,最终减少细胞增殖。此外,鲁比卡丁还能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转录过程,以及调控肿瘤生长所需之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的死亡和肿瘤微环境的正常化。
临床疗效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鲁比卡丁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显著疗效。例如,在B-005(NCT02454972)研究中,鲁比卡丁作为二线治疗药物,在铂类化疗后疾病进展的SCLC患者中展现了较高的总缓解率(ORR)和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具体而言,该研究的总缓解率为35%,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5.3个月,这一结果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杂志,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中国开展的单臂、包含剂量递增及扩展的临床研究中,鲁比卡丁同样表现出色。研究结果显示,在推荐剂量为3.2mg/m2的情况下,鲁比卡丁在中国小细胞肺癌患者群体的二线治疗中,总体客观缓解率(ORR)达到45.5%,疾病控制率(DCR)为90.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4.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6个月。这些数据进一步证明了鲁比卡丁在中国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安全性与注意事项
尽管鲁比卡丁在疗效上表现出色,但其使用过程中也需注意一些安全性问题。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减少症、疲劳、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此外,鲁比卡丁还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和肝毒性,因此在使用前需进行血球计数和肝功能测试,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或停药。同时,由于鲁比卡丁具有胚胎-胎儿毒性,建议具有生殖风险的雌性和雄性患者使用有效的避孕方法。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鲁比卡丁 https://www.kangbixing.com/drug/lbk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