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总数的85%左右,包括肺鳞癌、肺腺癌、大细胞肺癌等多种类型。相较于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较低,转移速度较慢,部分早期患者可通过根治性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然而,对于晚期患者而言,治疗形势依然严峻。传统的化疗、放疗等手段存在诸多局限性,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亟待改善。
比美替尼,也称为贝美替尼,代号为MEK162,是一种高度抑制MEK1和MEK2的小分子靶向药物。要理解比美替尼的作用机制,需先了解MAPK信号通路。MAPK,即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过三级激酶级联的形式,将细胞外信号转导至细胞内,从而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炎症反应以及血管发育等生物学功能。
在MAPK信号通路中,存在“RAS-RAF-MEK-ERK”这样的上下游关系。RAS基因下游是RAF基因,RAF基因下游是MEK基因。许多癌症,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存在RAS或RAF基因突变,导致MAPK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促使癌细胞不断增殖和生长。比美替尼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精准地阻断MEK1/2酶的活性,从而切断这条异常激活的信号传导通路,阻止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与传统化疗药物不同,比美替尼对癌细胞具有相对较强的毒性作用,而对健康细胞的影响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项开展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的研究,共纳入了13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7名存在KRAS基因突变,5名存在EGFR基因突变,1名存在NRAS基因突变。研究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两种剂量的比美替尼联合化疗。结果显示,在12名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有6名患者病灶显著缩小,达到了临床部分缓解,治疗应答率为50%;4名患者病情稳定,另外2名患者病情进展,总体疾病控制率为83.3%。
两名病情进展的患者均携带EGFR基因突变,而7名KRAS基因突变患者中,有3名病情稳定,4名达到部分缓解,另外1名NRAS基因突变患者也达到部分缓解。也就是说,对于携带RAS基因突变的患者,比美替尼联合化疗的疾病控制率达到了100%。该试验还探索出了最佳给药剂量为每天两次,每次30毫克,45毫克的剂量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周期也较短。这一研究结果为比美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比美替尼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疲劳和腹泻等。在使用比美替尼治疗时,患者务必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及时向医生反馈任何不适症状,以便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密切关注医学进展。比美替尼的出现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和药物问世,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比美替尼/贝美替尼(MEKTOVI/BINIMETINIB)联合用药能显著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