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泡性淋巴瘤作为惰性淋巴瘤的代表,虽进展缓慢却极易复发,约80%患者会经历多次疾病反复。传统治疗中,化疗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或抗CD20单抗的耐药性,常让患者陷入“治疗-缓解-复发”的循环,到后线时身体往往已无法承受更强烈的方案。莫妥珠单抗的出现,以双特异性抗体的创新设计,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无需化疗、精准激活自身免疫的治疗选择,重新定义了复发难治滤泡性淋巴瘤的管理逻辑。
莫妥珠单抗的核心机制是“分子桥接”:一端靶向B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滤泡性淋巴瘤的标志性分子),另一端结合T细胞表面的CD3分子。当药物进入体内,会将癌细胞与T细胞“拉”在一起,激活T细胞的细胞毒性,直接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物质杀死癌细胞。这种作用不依赖化疗的“毒性轰炸”,也不需要CAR-T的基因改造,完全借助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因此副作用更可控。更关键的是,它能突破肿瘤微环境的抑制,让T细胞有效识别隐藏在正常组织中的癌细胞。
适用人群主要是复发难治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尤其是已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性治疗(如化疗、利妥昔单抗)的人群。这些患者对传统治疗失去响应,身体状态也难以承受后续方案。莫妥珠单抗的使用采用剂量递增法:首日1毫克、次日2毫克、第三日60毫克,之后每21天输注160毫克,循序渐进降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风险。关键临床试验GO42909显示,针对这类患者,其客观缓解率(ORR)达80%,完全缓解(CR)率5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18.3个月——近六成患者实现深度缓解,一半以上能维持一年半以上无瘤状态。
与传统治疗相比,莫妥珠单抗的“无化疗”属性是核心优势。化疗方案的ORR通常仅30%-50%,CR率不足20%,且3-4级骨髓抑制发生率40%-50%;而莫妥珠单抗CR率是其2-3倍,骨髓抑制仅10%左右。与CAR-T对比,虽CAR-T CR率也高,但需要细胞采集、基因改造等复杂流程,且易引发严重细胞因子风暴;莫妥珠单抗是“即用型”药物,门诊即可输注,副作用多为1-2级发热、乏力,不影响正常生活。
52岁女性患者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她患滤泡性淋巴瘤10年,经历化疗、利妥昔单抗维持,3年前复发,换用两种化疗方案均仅维持4个月,最后一次治疗因严重骨髓抑制(白细胞0.5×10^9/L)被迫暂停。使用莫妥珠单抗后,剂量递增期仅轻度发热,第三天体温恢复正常。3个月复查PET-CT,全身淋巴结病灶代谢消失,达到CR。至今每3周输注一次,已维持15个月无进展,能正常照顾家庭、参与社区活动。这个案例印证了它在复发患者中的价值——不用化疗就能深度缓解,且保持生活质量。
对复发难治滤泡性淋巴瘤患者而言,治疗目标已从“消灭肿瘤”转向“与瘤共存”。莫妥珠单抗凭借双抗的精准设计、无化疗的便捷性及长效缓解,成为这类患者的“生存新希望”。未来,它可能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进一步提升疗效,让更多患者不用化疗也能长期生存。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莫妥珠单抗(LUNSUMIO/MOSUNETUZUMAB-AXGB)在淋巴瘤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疗效和潜力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莫妥珠单抗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