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吡非尼酮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意大利弗利Morgagni医院呼吸科的Venerino医生等最近在Respir.Med上发表了一篇综述,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吡非尼酮是一种口服的具有抗纤维化、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的药物。许多三期临床研究结果以及一些Cochrane荟萃分析都证实了吡非尼酮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有效性。
日本和欧盟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批准使用吡非尼酮治疗IPF.目前该药用于治疗轻中度IPF.这些研究通常都是以用力肺活量(FVC%)作为主要终点事件。
吡非尼酮在改善呼吸道症状、生活质量以及死亡率方面没有可见报道。还需要进行临床和基础研究来进一步了解吡非尼酮治疗IPF的有效性以及确认影响其疗效的遗传因素。
吡非尼酮的药理作用
吡非尼酮(5-甲基-1-苯基-2-[1H]-吡啶酮)为口服药物,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其具有抗纤维化,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目前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现有研究表明吡非尼酮能够降低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少纤维化蛋白和细胞因子的分泌、降低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合成和累积,以及减少炎性细胞TNF-α的合成和分泌。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吡非尼酮对若干组织具有抗纤维化作用,如肺,肝,肾。药物产品为速释硬胶囊,每片含有267毫克吡非尼酮,每日推荐剂量为3片,日3次,总剂量为2403mg/天。
吡非尼酮吸收迅速,与食物同服可延缓其吸收。80-85%的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泄,平均半衰期为2.4小时。
吡非尼酮在组织中的分布尚不明确,研究发现肺部有药物分布。目前吡非尼酮的药代动力学的临床研究已在IPF患者中进行。
IPF是一种以上皮细胞损伤和成纤维细胞活化为特征的炎症反应。此病具有遗传易感性。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病毒感染,胃食管反流和吸烟等致病因素刺激,导致肌纤维母细胞激活,细胞外基质沉积,从而发展为IPF.
IPF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其中一种机制认为由于端粒酶缩短,衰老加速,分泌与衰老相关的物质,产生纤维化介质,表面活性剂异常和内质网应激,导致肺泡上皮前体细胞耗尽从而引起上皮再形成缺陷,从而引起纤维化形成。除了上皮细胞损伤和成纤维细胞活化,机体还有其他的炎症反应。
例如许多研究发现IPF肺组织中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肺泡内凝血障碍和新生血管形成。吡非尼酮治疗IPF的获益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吡非尼酮抗纤维化的具体原因和确切受体也不清楚,可能与其能够阻断TGF-β导致的成纤维化作用有关。
另外,有研究表明吡非尼酮能够阻断博莱霉素诱导的动物模型肺组织纤维化,但是这个动物模型本身有很大的缺陷。
目前有研究认为吡非尼酮还具有抗炎作用,但相关研究的临床样本量较小,并且有一些研究也对其抗炎作用提出了质疑。如患者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吡非尼酮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