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恶性肿瘤发病谱中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第4位和第2位,其中肝细胞癌(HCC)在原发性肝癌中占90%~95%。大多数HCC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以往对不可切除的HCC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仅有索拉菲尼,但其不良反应大,肿瘤应答率低,且对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患者的总生存率并无明显改善。而在中国HBV慢性感染是HCC的主要发病原因。近年来乐伐替尼对于HBV相关的HCC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肝癌是典型的富血管肿瘤,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在肝癌发生、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主要依赖于血管内皮生长因(VEGF)/VEG-FR信号通路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FGFR信号通路;有研究显示VEGF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低表达VEGF的患者预后优于高表达VEGF患者。
乐伐替尼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靶向抑制VEGFR1~3、FGFR1~4等。与索拉菲尼相比,乐伐替尼除抑制VEGFR外,对FGFR等多种靶点均有抑制作用。在药物结合模式上,乐伐替尼通过V型结合模式与VEGFR结合,与索拉非尼Ⅱ型结合模式相比,乐伐替尼与VEGFR有更高的亲和力,具有更高的作用效率,抗肿瘤血管增殖作用更强。乐伐替尼适用于不可切除的CNLCⅡb、Ⅲa、Ⅲb期、肝功能Child⁃PughA级的肝癌病人。乐伐替尼常用于中期患者术后有高危复发因素的辅助治疗及晚期患者靶向药物的基础疗中。
在乐伐替尼的Ⅲ期REFLECT临床试验中,共纳入了954例符合标准的中晚期HCC患者,被随机分为索拉非尼组和乐伐替尼组,乐伐替尼组的总体生存时间不劣于索拉非尼组,并且有延长的趋势(13.6个月vs12.3个月),且乐伐替尼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7.4个月vs3.7个月)及进展时间(8.9个月vs3.7个月)均显著优于索拉非尼组。
肝癌患者往往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体内外研究表明,乐伐替尼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乐伐替尼用于HCC的Ⅰ期临床试验表明,HCC患者合并肝功能Child-PughUA级患者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2mg.Tamai等在探索乐伐替尼治疗HCC患者的最优剂量进行研究时,发现对于体重<60kg的患者,剂量为8mg,而体重≥60kg时,剂量增加到12mg疗效及安全性较好。
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推荐乐伐替尼的用法为:体质量≥60kg者,12mg,口服,每天1次;体质量<60kg者,8mg,口服,每天1次,应持续治疗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在真实世界研究实践中推荐剂量为:体重<60kg的患者,7.5mg/d,口服;体重≥60kg的患者,8.4mg/d,口服。出现不良反应时剂量下调方案为:①8mg1次/d;②剂量减少4mg、1次/d;③剂量减少4mg后改为隔日服药1次。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肝癌靶向药乐伐替尼/仑伐替尼(LENVATINIB)的治疗效果怎么样?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乐伐替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bxyw/lf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