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唑帕尼是一种多激酶抑制剂,靶点涵盖VEGFR1、VEGFR2、VEGFR3及PDGFRα及β、FGFR13、Kit、ItK、Lck等。这些靶点与肿瘤病理血管的生成、肿瘤的生长及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
软组织肉瘤是一组异质性极强的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约40%的患者发病时年龄≥65岁。既往研究发现,年龄≥80岁或PS评分≥2分、多处转移的患者,其预后更差。阿霉素是一线系统治疗的主要药物,但该药具有明显的毒性,尤其是血液学毒性,可带来中性粒细胞下降甚至粒缺性发热等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研究发现,在65岁及以上的患者,4度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发生率为34%,其中,9%的患者出现粒缺性发热。
考虑到老年患者一般状况较差,化疗往往并不适合这部分患者,帕唑帕尼是一款针对VEGFR等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血液学毒性较低,考虑到帕唑帕尼和阿霉素完全不同的安全谱,我们认为帕唑帕尼有可能为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带来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
这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的II期临床研究,旨在探索帕唑帕尼治疗软组织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纳入患者均为组织病理学或细胞病理学确诊的转移性软组织肉瘤者,年龄≥60岁,PS评分0~2分,经过治疗的脑转移患者允许入组,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帕唑帕尼组和阿霉素组,帕唑帕尼的治疗剂量为800mg,口服,每日一次;阿霉素治疗剂量为75 mg/m2,每3周一次,治疗上限为6周期。帕唑帕尼允许剂量下调至600mg/m2,阿霉素允许下调至60 mg/m2,治疗应当持续进行,直至疾病进展、出现不可耐受毒性反应或患者撤销知情同意。第6周、12周、19周和26周进行疗效评估,随后每12周进行一次疗效评估。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PFS,次要研究终点为安全性、耐受性、ORR以及OS。
共计120例患者入组,全组患者中位年龄71岁,分别有67.5%和32.5%的患者分到帕唑帕尼组或阿霉素组。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1.8个月,两组患者基线特点均衡可比。两组的全因、任何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治疗相关的任何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4%和94.6%。最常见的3度及以上不良反应在帕唑帕尼组为:高血压25.9%,谷丙转氨酶升高7.4%,乏力6.2%,粒细胞缺乏5.0%,一般状况变差3.7%;阿霉素组最常见的3度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中性粒细胞下降29.7%,淋巴细胞下降18.9%,贫血10.8%,恶心5.4%,腹泻5.4%。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帕唑帕尼组和阿霉素组分别为55.6%和35.1%(P=0.0395),治疗相关严重AE的发生率分别为33.3%和27.0%(P=0.4933)。
对于年龄≥60岁的软组织肉瘤患者,一线帕唑帕尼治疗非劣效于阿霉素,考虑到帕唑帕尼和阿霉素完全不同的安全反应谱,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情况,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帕唑帕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bxyw/pz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