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新药物的研发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非戈替尼(Jyseleca/filgotinib)便是其中之一。这款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疾病,主要侵袭关节滑膜组织。在健康状态下,人体免疫系统能够精准识别并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然而,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发生紊乱,错误地将自身关节滑膜组织识别为外来异物,并发动攻击。这一攻击过程会引发滑膜炎症,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僵硬,随着病情进展,还会逐渐侵蚀关节软骨和骨质,造成关节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
溃疡性结肠炎则主要影响大肠(结肠和直肠)的黏膜层,患者的免疫系统同样错误地攻击肠道组织,引发肠道炎症。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体重下降等,不仅对患者的消化系统造成严重损害,还会因长期的营养吸收不良和慢性炎症状态,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非戈替尼发挥作用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它属于一种Janus激酶(JAK)抑制剂。JAK激酶是细胞内的一类重要信号转导分子,在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功能调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免疫系统被激活时,细胞因子作为免疫调节信号分子会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启动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这一过程中,JAK激酶被激活,进而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激活的STAT会转移到细胞核内,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非戈替尼能够选择性地抑制JAK1激酶的活性。通过与JAK1激酶的特定结构域结合,非戈替尼阻断了JAK1激酶对STAT的磷酸化作用,从而切断了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通路。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非戈替尼抑制了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23等)通过JAK1介导的信号传导,减少了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进而减轻关节滑膜的炎症反应,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阻止关节损伤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溃疡性结肠炎,非戈替尼同样通过抑制JAK1信号通路,调节肠道免疫微环境,减轻肠道炎症,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改善患者的肠道症状。
与传统治疗药物相比,非戈替尼具有一些显著优势。传统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如甲氨蝶呤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起效较慢,且部分患者对其反应不佳。非戈替尼作为靶向药物,能够更精准地作用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信号通路,起效相对较快,可在较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症状。不过,非戈替尼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感染风险增加(因为抑制了免疫系统的部分功能)、肝酶升高、血脂异常等。但在医生的规范监测和合理调整用药方案下,这些不良反应大多能够得到有效管理。
非戈替尼为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选择。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应用的推广,它有望帮助更多患者控制病情,重拾健康生活。但患者在使用时,务必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积极配合治疗,以确保药物疗效的最大化和安全性。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