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真菌感染是免疫缺陷患者面临的重要威胁,特别是对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患者,及时有效的抗真菌治疗至关重要。安必松作为一种脂质体制剂的两性霉素B,通过改良传统药物的剂型,显著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重症真菌感染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跨膜通道,导致细胞内容物泄漏和细胞死亡。这种作用对真菌细胞具有高度选择性,因为人体细胞主要含有胆固醇而非麦角固醇。脂质体制剂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将两性霉素B包裹在脂质双分子层中,使药物更易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取,靶向分布于感染部位,减少与人体细胞的非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毒副作用。
安必松主要适用于治疗严重的系统性真菌感染,包括侵袭性曲霉病、播散性念珠菌病、隐球菌病以及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疑似真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常见临床症状包括持续性发热对抗菌药物无效、肺部浸润影、皮肤损害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在给药方式上,安必松采用静脉输注给药,推荐剂量为每日3-5毫克/公斤体重,输注时间应控制在2-4小时。治疗初期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至目标剂量,以减少输注相关反应。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电解质平衡和血常规指标,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安必松在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疗效,总体治疗成功率达到72%,其中侵袭性曲霉病的缓解率为58%,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治愈率达到75%。与传统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相比,安必松的肾毒性显著降低,血清肌酐升高发生率从34%降至19%,需要肾毒性药物干预的情况减少45%。与其他抗真菌药物相比,安必松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对大多数念珠菌属、曲霉属和隐球菌属都具有良好活性。与伏立康唑相比,安必松在治疗某些耐药真菌感染方面更具优势;与卡泊芬净相比,安必松的真菌清除率更高,但需要注意输注相关反应的管理。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一位45岁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经广谱抗生素治疗5天仍持续高热,胸部CT显示肺部多发结节影,开始经验性使用安必松治疗。治疗3天后体温逐渐下降,7天后肺部影像学改善。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度血钾降低,经补充电解质后纠正。完成4周疗程后,患者真菌感染得到控制,未出现肾功能损害。这个案例充分证明了安必松在重症真菌感染治疗中的重要价值。
安必松的出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高效且相对安全的选择,其独特的脂质体制剂技术显著改善了两性霉素B的治疗指数。通过增强靶向性和降低毒副作用,安必松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改善了患者的耐受性。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安必松在抗真菌治疗领域的地位将更加巩固。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安必松/安必素(AMBISOME)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毒副作用发生率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安必松 https://www.kangbixing.com/drug/anbisu/



添加康必行顾问,想问就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