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以利妥昔单抗和伊布替尼为基础的治疗模式可明显改善大多数CLL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PFS和良好的控制疾病,治疗相关副作用也可控,但仍存在深度缓解患者较少,治疗时间长等问题,因此未来CLL的治疗新药可能需关注这几方面的改善。
一项单臂II期临床试验进行了VenI治疗一线高危CLL的相关研究, 患者前3个疗程使用IBR单药治疗(防止肿瘤溶解),第4个疗程开始加入Ven。中位随访14.8个月,除1例转化为DLBCL外,无1例进展。且Ven可以改善IBR的治疗反应,甚至达到深度反应(MRD阴性)。在亚组分析中17p-、11q-、复杂核型、TP53突变的极高危患者的MRD阴性率超过70%。在iFCG一线治疗CLL的II期试验中,3个疗程iFCG治疗后ORR为100%,MRD阴性率89%。对治疗后MRD阴性患者停用IBR,中位随访13.6个月,无1例疾病进展或MRD复发,且治疗反应不断改善。在随访12个月时,71%患者获得超深度缓解(U-MRD6,即10-6的MRD阴性)。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成人白血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虽然我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CLL是所有血液系统肿瘤中研究进展最快的病种之一,近几年,CLL的诊断、治疗发生了较大变化。
经典的CLL预后参数包括疾病分期、病人本身的体能状态、伴发疾病、血清学指标、流式细胞学指标、细胞遗传学指标、分子生物学指标、病毒学指标等。整合这些预后参数建立了CLL-IPI预后积分系统,根据五个参数将CLL分为四个不同的危险组。除此之外,范磊教授还介绍了新的预后参数,如CpG+IL2刺激复杂核型(CK)和微小残留病变(MRD),存在这两种因素的CLL患者预后非常差,所以范磊教授建议在有条件的单位尽量开展CpG+IL2刺激下的染色体分析。
更多新闻请您访问 肿瘤 http://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