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NSCLC患者中,ALK基因突变尽管仅占2~7%,远低于EGFR突变率,但ALK-TKIs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经典药物也在迅速地更新换代,疗效数据层出不穷,不断刷新着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期。第一代ALK-TKIs药物crizotinib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晚期NSCLC疗效肯定。但是,在应用crizotinib后平均10.9月后,往往会出现耐药,同时由于crizotinib的副反应使部分患者不能耐受,使晚期NSCLC的治疗陷入窘境。二代、三代ALK-TKIs药物如阿来替尼、布加替尼、色瑞替尼等如何在合适的时机应用是值得关注的。
肺癌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首位。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NSCLC约占85%。由于NSCLC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时往往已经发生局部进展(ⅢB期)或远处转移(Ⅳ期)。一线化疗效果不理想,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不到20%。2004年,研究人员们发现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ptor,EGFR)敏感突变型NSCLC具有较高治疗意义,之后,针对NSCLC的其他敏感突变位点不断被发现。
2007年,研究人员发现编码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基因易位后,可以表达ALK融合蛋白,而活化后的ALK融合蛋白可以产生异常的持续信号,通过激活下游多条通路,促使细胞向肿瘤细胞方向演变。
在所有NSCLC患者中,ALK基因突变者约占2~7%。ALK基因属于胰岛素受体超家族,是一种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已知ALK基因突变对人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及许多实体肿瘤,如NSCLC等,具有促进作用。ALK基因突变有三种机制,其一是ALK基因与其他基因形成融合基因,其二是拷贝数的增加,其三是ALK基因的自身突变[11]。所有ALK突变类型中,以棘皮动物微管相关样蛋白4-ALK(echinoderm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like 4-ALK,EML4-ALK)最为常见,且具有此类型突变的人群有一定特点:青年,病理类型腺癌,无或少量吸烟史。目前发现了多种EML4-ALK基因突变的变异型,最常见的变异型是E13;A20型和E6a/b;A20型,此两种基因型在ALK阳性NSCLC的检出率分别为33%和29%。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EML4-ALK基因突变,crizotinib疗效不同。
更多新闻请您访问 肿瘤 http://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