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是一种罕见、难治性胆汁酸排泄障碍相关遗传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肝细胞合成胆汁酸,在毛细胆管侧经ATP8B1、ABCB11和ABCB4等转运蛋白主动转运至胆道系统中,如果这些蛋白因药物、自身免疫、感染及遗传基因突变等原因引起功能损害,导致胆汁酸泵入毛细胆管障碍,就可能发生胆汁淤积及相关疾病。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包括ATP8B1、ABCB11和ABCB4在内相关基因的突变是PFIC类疾病的主要病因。由于胆汁酸淤积于肝脏与体循环中,胆汁酸会导致毛细胆管及肝细胞损伤,胆汁淤积与肝功能损害逐步加重,患者将会出现黄疸、瘙痒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能进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细胞癌或肝功能衰竭。
奥维昔巴特是一种回肠末端上皮细胞中IBAT转运蛋白抑制剂,可以减弱或阻断IBAT的作用,从而抑制胆汁酸在回肠的再摄取,降低体循环与肝内的胆汁酸浓度。
由H.Graffner等人在2015年进行的一项单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1期实验探讨了奥维昔巴特作为回肠胆汁酸转运蛋白抑制剂在降低血清胆汁酸方面的作用及药代学特征。该研究对单次给药与多次给药两种情况均进行了探讨,在单次给药研究中,共有40位健康志愿者被随机均分为5个队列,给药剂量为每次0.1、0.3、1、3或10mg;在多次给药研究中,共有24位健康志愿者被随机均分为3个队列,给药剂量为每次1或3mg,每日一次,或每次1.5mg,每日两次,均持续一周给药。在上述多组队列中,每个队列均有8位健康志愿者,其中6位以设定剂量给药,另外2位给予等量安慰剂。
最终结果显示:在健康志愿者不良事件仅为腹胀、腹痛、腹泻等腹部症状,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在所有给予奥维昔巴特的人群中,给药4h后志愿者的血浆胆汁酸水平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以结合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下降为主,并随时间的进展而愈发显著。在多次给药研究中,可以观察到以每次3mg,每日一次的方式给药所降低的血清胆汁酸最多,连续服药一周后,其胆汁酸下降比例达56%;其次为每次1.5mg,每日两次的给药方式,连续服药一周后,其胆汁酸下降比例达43%。
综上所述,奥维昔巴特在降低血浆胆汁酸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且该药的安全性较好,即使是单次给药达10mg或连续一周坚持每日给药3mg也未见明显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可考虑将该药应用于治疗PFIC等具有胆汁淤积症状的疾病。
人体的胆汁酸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前体合成。该过程是一种主要由CYP7A1启动的多酶合成过程。合成胆汁酸在肝脏内与牛磺酸和甘氨酸通过酰胺化结合,生成结合胆汁酸。结合胆汁酸主要通过胆盐输出泵(BSEP)从肝细胞进入肝内胆管网络,并储存于胆囊。在收到刺激信号后,结合胆汁酸与胆汁一起从胆囊排入小肠,促进小肠腔内脂溶性食物消化吸收。在回肠部,约95%的胆汁酸会被肠粘膜上皮细胞膜转运蛋白吸收入细胞内,之后再经肠粘膜细胞静脉侧转运蛋白泵入门静脉系统并循环入肝。胆汁酸在回肠部被摄取需要回肠胆汁酸转运蛋白(IBAT)的参与,该蛋白由SLC10A2基因编码,主要分布于回肠细胞的刷状缘/根尖膜,又被称为顶端钠-胆汁酸转运蛋白,胆汁酸在回肠部通过IBAT主动从肠腔侧运输至肠细胞内。在肠细胞内,胆汁酸会通过基底外侧膜转运蛋白α/β二聚体(OSTα/β)进入肠系膜静脉,进而汇入门静脉,并通过肝细胞基底外侧Na+-牛磺胆酸共转运肽(NTCP)和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循环入肝细胞内,完成整个肠肝循环。
到目前为止,尚无针对PFIC特异性药物,故而,降低这类患者的血清胆汁酸浓度,减轻他们的瘙痒症状,以预防肝病的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是目前较为关注的治疗策略。当前针对胆汁酸淤积症的常用药物包括以下两类:首先是促进胆汁酸排泄的熊去氧胆酸,该类药物能通过竞争性促进胆汁酸分泌,对早、中期患者有一定治疗价值,但作用有限;其次胆汁酸螯合剂考来烯胺,与肠道中胆汁酸结合减少肠肝循环中胆汁酸重吸收,但临床腹胀、腹泻、腹痛等并发症多见,患者耐受性较差。因此,在PFIC的研究领域,治疗药物的研发至关重要。
奥维昔巴特(Odevixibat)是一种回肠粘膜细胞胆汁酸转运蛋白抑制剂,它可以阻断肠胆汁酸经过肠肝循环回流入肝,从而减轻肝脏内及循环内的胆汁酸浓度。鉴于其药理作用,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在探讨其在治疗胆汁淤积性疾病尤其是PFIC上的效益。本文旨在介绍奥维昔巴特在治疗PFIC患者方面的有效性,并探讨未来针对PFIC患者的治疗措施。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奥维昔巴特(BYLVAY/ODEVIXIBAT)第一种非手术治疗选择减轻PFIC对儿童及其家庭的负担?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奥维昔巴特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