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ALLCON招募了新诊断为Ph+或BCR::ABL1阳性ALL的成年患者。合格患者的ECOG评分为2或2以下,无慢性、加速期或凋亡期慢性髓系白血病病史或当前诊断,无临床症状明显且未控制的心血管疾病。"这项研究确立了普纳替尼作为Ph+ALL治疗标准的地位,"Elias Jabbour博士说,"它在12周时诱导更高的MRD阴性率方面优于伊马替尼。这种优势与更好的PFS和长期EFS改善有关。而且,我们看到了疗效上的优势,但并没有看到不良反应的增加。因此,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希望普纳替尼在Ph+ALL的扩大适应症能够获批。”
患者以2: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至在诱导期MRD阴性CR后联合使用普纳替尼30mg,每日一次,随后剂量减至15mg,每日一次的降低强度化疗(n=164)或伊马替尼起始剂量为600mg,每日一次的降低强度化疗(n=81)。在诱导阶段,患者接受TKI加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治疗,共3个28天的周期,之后评估主要终点。然后进入巩固治疗阶段,包括TKI加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治疗,共6个28天的周期,之后接受TKI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维持治疗,共11个28天的周期,最后接受TKI单药治疗直至研究结束。此外,在前6个周期中,每月进行两次鞘内注射,以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
主要终点是MRD阴性CR,次要终点是无事件生存期(EFS)。其他次要终点包括分子缓解率、MRD阴性CR持续时间、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非常均衡,普纳替尼组的中位年龄为54岁(范围为19~82岁),伊马替尼组的中位年龄为52岁(范围为19~75岁)。两组大多数患者均为女性(55%vs 53%),ECOG评分为1或以下(96%vs 94%),BCR::ABL1显性变异为p190(70%vs 65%),至少有一种心血管合并症(56%vs 64%)。白细胞计数的中位数分别为4.4×109/L(范围0.4~198)vs 3.2×109/L(范围0.2~81),白血病原始细胞中位数分别为80%(范围0%~100%)vs 75%(范围0%~100%)。
在2022年8月12日数据截止时,接受普纳替尼治疗的患者(n=154)在诱导结束时达到MRD阴性CR,即血液学CR至少持续4周且MR4 MRD阴性(BCR::ABL1≤0.01%)的比例为34.4%,而伊马替尼治疗组为16.7%(n=78;相对风险[RR],2.06;95%CI,1.19~3.56;P=0.0021)。此外,无论CR评估结果如何,诱导结束时MR4 MRD阴性率分别为41.6%vs 20.5%(RR,1.94;95%CI,1.19~3.17;P=0.0017)。普纳替尼治疗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0.0个月(18~24个月),伊马替尼治疗组为18个月(14~24个月)。
研究的其他结果显示,在实现MRD阴性的患者中,普纳替尼治疗组(n=62)和伊马替尼治疗组(n=15)的MRD阴性持续时间分别为无法估计(NE;95%CI,17.0~NE)vs 20.9个月(95%CI,10.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普纳替尼和伊马替尼的不良反应情况相似。在普纳替尼治疗组(n=163)和伊马替尼治疗组(n=81)中,治疗突发不良反应(TEAEs)的报告率均为99%。其中包括严重TEAEs(60%vs 56%)、3/4级TEAEs(90%vs 93%)、5级TEAEs(5%vs 5%)、治疗突发动脉闭塞事件(2%vs 1%)和治疗突发静脉血栓栓塞事件(12%vs 12%)。停药(10%vs 9%)、减药(20%vs 22%)和中断用药(68%vs 40%)在两组中均有发生。
在数据截止时,41%的普纳替尼治疗组患者仍在接受研究治疗,而伊马替尼治疗组只有12%的患者仍在接受研究治疗。患者因疗效不佳(7%vs 26%)、AEs(12%vs 12%)、疾病进展(4%vs 6%)、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30%vs 37%)和其他原因(4%vs 5%)而中断治疗的比例分别为58%vs 86%。患者中断研究的比例分别为18%和22%,死亡(13%vs 16%)、退出(4%vs 5%)、失去随访(0%vs 1%)和其他原因(1%vs 0%)是报告的主要原因。两组患者在任何时间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比例分别为34%vs 48%。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普纳替尼/帕纳替尼(PONATINIB)适应症及功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