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那度胺是一种免疫调节类药物,该药具备多种作用机制,在体外研究中,来那度胺有三种主要的作用:1)直接抗肿瘤作用2)抑制血管生成3)免疫调节。在体内,来那度胺通过抑制骨髓基质细胞的支持,抗血管生成和抗破骨作用,以及免疫调节活性,直接或间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在分子水平上,来那度胺已被证明与泛素E3连接酶相互作用并靶向该酶降解Ikaros转录因子IKZF1和IKZF3。这一机制是出乎意料的,因为它表明,来那胺的主要作用是重新定位酶的活性,而不是阻断酶或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代表一种新的药物作用模式。这种机制的一个更具体的含义是,来那度胺的致畸和抗肿瘤性质是可以被分离。因此后期来那度胺逐渐从血液肿瘤应用逐渐扩展至实体肿瘤治疗。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该药在晚期肝细胞癌中的应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该药在晚期肝细胞癌中的应用。
目前治疗肝癌的药物,主要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是化疗药。秦叔逵教授团队曾经提出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方案用于肝癌的治疗,被我国的指南收录,在一些医院也有所使用。但目前尚未获得国际同行的支持和认可。
第二类,就是靶向药,主要是抗血管生成为主的多靶点抑制剂。比如:乐伐替尼、瑞戈非尼、索拉非尼、卡博替尼等。此外,雷莫芦单抗在AFP升高的患者中,也有一席之地。
第三类,就是免疫治疗药物,主要是PD-1抗体和PD-L1抗体。
除此之外,国内部分肝癌患者还喜欢尝试另外一个药物:来那度胺,也有人翻译成,雷利度胺。那么,这个药治疗肝癌,是否靠谱呢?
美国教授开展了一项I期临床试验,探索来那度胺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索拉非尼用的是标准剂量(400mg一次,每天2次),来那度胺计划从15mg每天,一步步增加到25mg每天。
结果15mg每天一次的剂量,副作用就无法耐受,试验方案改为降低剂量:从15mg每天,改成10mg每天,依然无法耐受;改成10mg每天,吃3周休息1周,患者依然反应副作用偏大。这样一来,一共入组5名患者,试验宣告失败。主要的副作用是:恶心、乏力、瘙痒、肝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中位总生存时间仅为5.9个月——因此,我们认为来那度胺联合用药,还是要慎重;剂量安排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来那度胺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