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联合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治疗初治的不可切除的非上皮样恶性胸膜间皮瘤成人患者。伊匹木单抗作为首个伊匹木单抗抑制剂在FDA获批上市,至今全球仍然只有一款伊匹木单抗抑制剂成功上市。自此,针对免疫检查点分子的新型免疫疗法席卷全球。伊匹木单抗的上市时间早,临床应用方面却是PD-1/PD-L1后来居上,目前适应证仅限于晚期黑色素瘤/dMMR的大肠癌和肾透明细胞癌的联合治疗。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即伊匹木单抗单药疗效有限、副作用较大以及使用方案有待优化。
虽然伊匹木单抗在单药治疗中价值有限,但在联合治疗中却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主要与PD-1抗体联合治疗(简称I-O联合方案),起到放大后者的抑瘤作用。据统计,伊匹木单抗注册的联合治疗临床试验超过300项,应用人群主要为对PD-1抗体敏感的肿瘤,例如黑色素瘤、dMMR大肠癌、肾透明细胞癌和高肿瘤突变负荷(TMB)的NSCLC等。目前,I-O联合方案的优势如下:能够提高有效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不但在初次疗效评价就出现完全缓解(CR),而且伴随治疗时间的延长,CR率不断升高。
与大家熟知的PD-1/PD-L1免疫抑制机制不同,PD-1/PD-L1抑制剂带来的PD-1信号通路阻断机制,实际上应属于免疫正常化治疗。然而伊匹木单抗抑制剂往往带来的是免疫增强作用,即提高机体免疫细胞杀伤作用,因此往往带来更多的毒副作用。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JamesP.Allison率先提出免疫检查点的概念,并在动物试验中首次证明伊匹木单抗抗体能够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伊匹木单抗,又名CD152,由伊匹木单抗基因编码的一种跨膜蛋白质,表达于活化的CD4+和CD8+T细胞,与T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CD28)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伊匹木单抗和CD28均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二者与相同的配体CD86(B7-2)和CD80(B7-1)结合。伊伊匹木单抗的免疫调控功能的关键体现在控制CD4+FoxP3-、CD8+T细胞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伊匹木单抗能够中止激活的T细胞的反应(T cell response)以及介导Treg的抑制功能。目前的研究表明伊匹木单抗抑制T细胞的反应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通过与CD28竞争性地结合B7或者招募磷酸酶到伊匹木单抗的胞内结构域部分从而降低TCR(T cell receptor)和CD28的信号;降低CD80和CD86在抗原呈递细胞(APC)的表达水平或者通过转胞吞作用(transendocytosis)将它们从APC移除,这样就减少了CD28参与进行T细胞激活。此外,伊匹木单抗还会介导树突细胞结合CD80/CD86并诱导色氨酸降解酶IDO的表达,从而导致TCR的抑制。伊匹木单抗抗体通过结合伊匹木单抗来减少Treg,激活TCR。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伊匹木单抗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