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由我国民族制药企业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领衔的研究者团队共同研发的新药呋喹替尼获批上市,可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三线治疗。李进教授在分享临床研究体会时谈到,呋喹替尼从Ⅰ期到Ⅲ期临床试验走过了将近八年的历程,由于Ⅰ、Ⅱ期研究发现呋喹替尼的安全性和效能都非常好,经过科学委员会和研发人员的共同讨论,决定开展前瞻性的大型Ⅲ期临床试验(FRESCO研究)。
FRESCO研究共有28家研究中心参与,研究结果显示,呋喹替尼能够显著延长mCRC患者的生存期,而且先前接受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或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治疗(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的患者仍能从呋喹替尼治疗中获益,这在国际上当属首次发现。由于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已经先后纳入医保,绝大多数患者都会使用,因此,在治疗失败后能否再次应用抗血管生成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是摆在临床医生们面前的新课题,而FRESCO研究则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未来,对于贝伐珠单抗或西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患者,或许可以采用呋喹替尼来治疗,当然这还需要上市后临床试验或通过真实世界数据来证实。
除了新药以外,2018年我们也看到了“老药新用”的成功案例。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牵头中日韩98家医院共同完成的AXPET研究,创新性提出mXELIRI方案(伊立替康、卡培他滨片),非劣效于现有标准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减轻毒副作用,优化了晚期肠癌的二线治疗方案,已被写入2018年版《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肿瘤:
更多新闻请您访问 肿瘤 http://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