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在德国11个中心进行的开放标签、多中心试验,招募了既往未经治疗的具有del(17p)和/或TP53突变的CLL成人患者。患者在第1-6周期接受GIVe诱导治疗,在第7-12周期接受维奈克拉和伊布替尼巩固治疗,巩固治疗后未达到连续检测不到微小残留病(uMRD)的完全缓解(CR)的患者在第13-36周期继续接受伊布替尼单药治疗。
研究者在第4个周期(第1日)、第6、第9、第12个周期(每个周期的第28日)和第15个周期(第1日,最后再分期)评估缓解情况,之后每3个周期评估1次,直至第36个周期后6个月。基线时以及第9、12、15和36个周期进行外周血(PB)MRD监测。在第14周期进行骨髓MRD评估。主要终点是第15周期时的CR率,次要终点包括在12个治疗周期后无疾病进展(PD)的患者比例,总缓解率(ORR),维持治疗结束时的ORR,第9、12和15周期外周血(PB)中的MRD,第15周期骨髓(BM)中的MRD,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无事件生存期(EFS),缓解持续时间,无治疗生存期和至下次CLL治疗的时间,CLL后续治疗评估和安全性。
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48例,最终纳入41例。最后一例患者在2022年1月达到研究结束时间点。中位观察时间38.4个月(3.7~44.9个月)。基线时的中位年龄为62岁(范围,35~85岁),24例患者(58.5%)为男性,24例(58.5%)患者存在del(17p)和TP53突变,15例(36.6%)仅有TP53突变,2例患者(4.9%)仅有del(17p)。32例患者(78.0%)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IGHV)状态未突变。
2期CLL2-GIVe试验的3年随访分析发现奥妥珠单抗、伊布替尼和维奈克拉三联疗法在未治疗的del(17p)和/或TP53突变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具有显著临床活性。
由BCR信号通路抑制剂、BCL2抑制剂和靶向CD20的单克隆抗体组成的三联疗法被视为CLL新的治疗手段。这种疗法理论上能够达到更深的缓解,并减少了对抗癌药物的依赖性。实际研究显示,14个周期后,IVO(伊布替尼、维奈克拉和奥妥珠单抗)三联疗法在治疗效果上可能比AVO(阿可替尼、维奈克拉和奥妥珠单抗)更显著。
本研究也指出,高危CLL患者,特别是携带TP53缺失和/或突变的患者,对三联疗法的反应可能更佳。这是因为TP53突变和del(17p)的共存会增加耐药性,从而降低治疗效果。
然而,目前针对CLL的三联疗法仍处于研究阶段,临床使用还面临诸多问题,例如确定其相对于单靶点或双靶点药物的效能和毒性,以及评估这种联合疗法是否只适用于特定人群等。
另外,COVID-19大流行还为CLL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如需要更多地关注并发症等。在这种背景下,尽管CLL2-GIVe试验的毒性相对较可控,但却需要更多关于药物长期使用的研究。
目前仍有少数临床试验专门针对del(17p)/TP53突变的CLL一线治疗或复发难治患者,如正在进行中的3期CLL16(NCT05197192)试验,该研究旨在比较了在高危CLL患者中,阿可替尼、维奈克拉和奥妥珠单抗三联疗法与仅维奈克拉和奥妥珠单抗三联疗法的疗效。
总而言之,CLL2-GIVe方案具有可控的安全性,有望成为高危CLL患者的有效、固定持续时间的一线治疗选择。但在未来,我们需要对伴有del(17p)/TP53的CLL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确定适合每例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伊布替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bxyw/yl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