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莫司汀,化学名称为1-(2-氯乙基)-3-环己基-1-亚硝基脲,是一种烷化剂类抗癌药,在肿瘤治疗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外观呈淡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在化学特性上,洛莫司汀脂溶性强,这一特性使其在人体生理环境中展现出特殊的药效学性质。
洛莫司汀进入人体后,分子从氨甲酰胺键处断裂为两部分,各自发挥不同作用。一部分是氯乙胺,其将氯解离后,形成乙烯碳正离子,进而发挥烃化作用,致使DNA链断裂,同时RNA及蛋白质也受到烃化,这是其抗瘤作用的关键机制之一。另一部分为氨甲酰基,部分可转化为异氰酸酯,或再转化为氨甲酸,发挥氨甲酰化作用,该作用主要与骨髓抑制相关,同时也可能通过破坏某些酶蛋白来实现抗肿瘤效果。洛莫司汀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对处于G1-S边界或S早期的细胞最为敏感,对G2期也有抑制作用,这意味着它能在细胞周期的多个阶段发挥抗肿瘤活性,不受细胞所处特定周期时相的限制。
洛莫司汀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在脑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其脂溶性强,可顺利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常用于脑部原发肿瘤,如成胶质细胞瘤,以及继发性肿瘤的治疗。在实体瘤治疗领域,洛莫司汀也有重要应用。它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例如与氟尿嘧啶合用治疗胃癌及直肠癌,与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合用治疗支气管肺癌,在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中也能发挥作用。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肿瘤,如霍奇金病等,洛莫司汀也可能作为治疗方案的一部分。
洛莫司汀通常以胶囊剂的形式口服给药,采用顿服方式,即一次性服用完规定剂量,每6-8周进行一次给药,3次给药为一个疗程。不过,具体的用药剂量、频率和疗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体重、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对药物的耐受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估和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且安全性得以保障。
洛莫司汀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在胃肠道方面,口服后6小时内可发生恶心、呕吐,这种情况可持续2-3天。不过,预先使用镇静药或甲氧氯普胺,并让患者空腹服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些症状。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及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也是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延迟性和累积性。服药后3-5周可见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则可在服药后第1周及第4周先后出现两次,通常要到第6-8周才恢复。此外,洛莫司汀偶见全身性皮疹,因其有致畸胎的可能,孕妇禁用;同时,它亦可能抑制睾丸或卵巢功能,导致闭经或精子缺乏。
鉴于洛莫司汀的不良反应和潜在风险,使用时需格外注意。有肝功能损害、白细胞低于4×10⁹/L、血小板低于80×10⁹/L者禁止使用。若患者合并感染,应先积极治疗感染,待感染得到控制后,再考虑使用洛莫司汀。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该药,因其具有致癌、致畸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定期随访检查血常规及血小板、血尿素氮、血尿酸、肌酐清除率、血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以便医生及时了解药物对身体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病人宜在睡前与止吐药、安眠药共同服用洛莫司汀,且用药当天不能饮酒。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还应检查肺功能,以监测药物对肺部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洛莫司汀(CEENU)常用于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小细胞肺癌等的治疗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洛莫司汀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