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全球约10%的肾病患者受其影响,而持续性蛋白尿是推动病情进展的核心因素——尿蛋白越高,肾功能下降越快,10年内约30%患者会进展为终末期肾病。过去,临床主要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抑制单一通路,但仍有近一半患者蛋白尿控制不佳,肾功能持续恶化。司帕生坦的出现,像一把“双钥匙”,同时锁住IgA肾病的两个致病“开关”,为蛋白尿顽固的患者打开了新的治疗通道。
IgA肾病的肾损伤源于双重致病通路的激活:一是血管紧张素II(Ang II)通过AT1受体促进肾小球炎症和纤维化,二是内皮素-1(ET-1)通过ETA/ETB受体加剧肾小管间质损伤。传统单靶点药物仅能抑制其中一个通路,而司帕生坦作为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的双重拮抗剂,能同时阻断这两个“坏信号”——既抑制Ang II的促炎作用,又减少ET-1的纤维化效应,从源头上减轻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损伤。这种“双管齐下”的机制,比单靶点药物更全面地覆盖了IgA肾病的病理过程。
司帕生坦主要适用于IgA肾病伴持续性蛋白尿的患者,无论是否有高血压——只要24小时尿蛋白≥0.5g,或尿蛋白/肌酐比值≥0.5,且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30ml/min/1.73m2,都可以考虑使用。治疗前需排除其他继发性肾病,确保蛋白尿源于IgA肾病本身。使用时为口服片剂,每日一次,起始剂量200mg,4周后无不良反应可增至400mg(最大推荐剂量),空腹或随餐服用均可。药物吸收后能广泛分布至肾脏,持续抑制双靶点,患者无需频繁调整剂量,对工作繁忙的年轻患者或老年群体都友好。
关键临床试验显示,司帕生坦治疗IgA肾病12周时,尿蛋白较基线下降41%,而单用ARB的患者仅下降15%;治疗24周,司帕生坦组eGFR保持稳定,而部分单靶点组出现小幅下降。对比来看,司帕生坦不仅降蛋白效果更优,还能延缓肾功能衰退。一位30岁男性IgA肾病患者,确诊时尿蛋白1.2g/天,eGFR 65ml/min,曾用ARB治疗6个月,尿蛋白仅降到0.9g/天。换用司帕生坦后,12周复查尿蛋白降至0.4g/天,eGFR仍保持65,仅出现轻度头痛,调整作息后缓解。现在他已治疗18个月,尿蛋白持续阴性,能正常加班、健身,生活质量未受影响。
对IgA肾病患者而言,司帕生坦是“精准阻断”的典范——它瞄准疾病的双重致病机制,用一个药物解决两个问题。相比传统治疗,它更高效地控制蛋白尿,更缓慢地推进肾功能恶化,让患者有更多时间等待新的治疗选择,或维持现有的生活状态。随着对IgA肾病病理机制的深入,这款双靶点药物有望成为未来的治疗基石,改写这类患者的预后轨迹。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司帕生坦(SPARSENTAN/FILSPARI)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添加康必行顾问,想问就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