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和IgA肾病等罕见肾病患者,常因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导致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流失(24小时尿蛋白定量常超过3.5g),引发低蛋白血症(水肿、营养不良)、高脂血症及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可能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尿毒症)。传统治疗依赖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且副作用显著(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斯帕森坦作为首个双重内皮素A受体(ETA)和血管紧张素II亚型1受体(AT1)拮抗剂,通过同时阻断ETA和AT1受体,减少肾小球内高压、高滤过状态,降低滤过膜的通透性,如同为受损的“滤网”加固了防护层,从而减少蛋白质漏出,保护肾脏功能。
关键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对于FSGS患者,司帕生坦治疗24周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基线平均降低45%,蛋白尿部分缓解率(尿蛋白下降≥40%)达40%,且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保持稳定;对于IgA肾病患者,尿蛋白降幅同样显著,肾脏复合终点(如eGFR下降≥40%或进入透析)风险降低30%。在实际案例中,一位18岁FSGS患者,确诊时24小时尿蛋白高达8g,血浆白蛋白仅25g/L(正常35-55g/L),全身水肿明显,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半年后蛋白尿仅下降10%,水肿反复;改用斯帕森坦三个月后,尿蛋白降至4g,水肿逐渐消退,六个月后尿蛋白稳定在2.5g,血浆白蛋白回升至32g/L,肾功能指标(血肌酐)正常,可正常上学并参与体育活动。
与传统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相比,司帕生坦的优势在于其非免疫抑制机制——他克莫司通过抑制T细胞活性减少炎症反应,但可能引发血糖升高、肾毒性等副作用(发生率约20%);而斯帕森坦直接作用于肾小球血流动力学,3-4级不良反应(如高钾血症)发生率仅5%,主要副作用为轻度头痛和低血压(通过调整剂量可控制)。该药通常口服给药,每日一次(400mg),需监测血压和血钾水平(每月一次)。某病例系列显示,多位激素抵抗型肾病患者使用斯帕森坦后,避免了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带来的感染风险,且长期随访(>1年)中肾功能稳定。这种双重受体阻断的创新策略,为罕见肾病蛋白尿患者提供了减少尿蛋白、保护肾脏功能的新途径,如同为脆弱的肾脏筑起了一道坚实的保护墙,帮助他们延缓疾病进展,维持正常生活。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添加康必行顾问,想问就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