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在美国5个临床中心开展的I期剂量递增和扩展临床试验,分为递增阶段1(ES1),剂量递增2(ES2)和扩展队列。符合条件的患者为年龄≥18岁,根据《欧洲骨髓纤维化分级共识》,经病理证实的PMF、PPV-MF或PET-MF(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伴随≥1级骨髓纤维化,DIPSS-Plus分类为中危-1、中危-2或高危。入组受试者需要服用固定剂量的芦可替尼≥8周,并继续接受研究入组时的MTD治疗。与芦可替尼联合使用的厄布利塞推荐剂量使用改良的3+3剂量递增设计确定。评估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有效性结果,并使用新型脾脏自动分割模型自动计算脾脏体积。
2015-07-13至2019-07-23期间,共纳入37例既往接受芦可替尼治疗的MF患者,其中11例纳入ES1,4例纳入ES2,22例纳入扩展队列。患者基线特征见表1。既往接受芦可替尼治疗并评估缓解情况的37例MF患者中,中位年龄67岁;62%为男性;89%患者ECOG体能状况评分(PS)≤2。入组前芦可替尼的中位持续给药时间为54.7(8-536)周。ES1和ES2患者以接受固定剂量的芦可替尼开始治疗[入组时芦可替尼的中位剂量为15(范围:5-20)mg BID],联合400‐800mg(MTD:600mg)厄布利塞给药,每日1次。继续上述方案治疗直至出现疾病进展、不可耐受的毒性或撤回知情同意。中位治疗周期为8(1-34)。
既往接受芦可替尼治疗的37例MF患者中,32例接受基因检测的受试者中,31例(97%)携带MPN驱动突变:16例(50%)JAK2 V617F、10例(31%)CALR(52bp缺失的5bp插入)和5例(16%)MPL 515W突变。1例(3%)患者为“三阴性”MF。研究登记时,根据DIPSS-Plus,约24%、32%和38%的患者分别归类为高危、中危-2和中危-1。6例(16.2%)患者的血小板计数<100 x109/L,22例(59.4%)血红蛋白含量<10 g/dL,34例(91.9%)患者对既往芦可替尼单药治疗未达到脾脏CR。可评估的36例患者中,13例(36.1%)存在异常核型,其中7例携带不良预后核型(包括复杂核型、del(7q),11q23异常)。
ES1中,厄布利塞的起始剂量为每日400mg。在3+3设计中,厄布利塞剂量以200mg的增量递增(有两个剂量递减水平),在不考虑芦可替尼慢性剂量的情况下确定厄布利塞的MTD。接受厄布利塞800mg治疗的2例患者(分别与15 mg和10 mg芦可替尼联合用药)在第1个治疗周期期间,均出现无症状的3级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且在用药后持续存在,符合DLT标准。2例患者的血浆厄布利塞峰值浓度比其他接受800mg厄布利塞治疗的其他患者高出1.5-2倍,但稳态血药水平相当。ES1或ES2中接受较低剂量厄布利塞治疗的患者未见DLT。因此,厄布利塞的MTD为每日600mg,所有后续患者均接受600mg厄布利塞联合芦可替尼治疗。
共37例既往接受芦可替尼治疗的MF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疗效评估包括骨髓检查、血液学指标和症状评估,以及基于CT扫描使用脾脏自动分割模型自动计算脾脏体积。根据修订的IWG‐MRT缓解标准,2例患者获得CR。入组前,1号患者在其耐受的芦可替尼最大剂量下出现脾肿大、贫血和血小板增多症。研究中,经过15个周期的联合治疗,该患者获得CR,并进行无关全相合异基因HSCT。2号患者既往对芦可替尼有良好的缓解(症状缓解,脾脏缩小[SVR]≥35%),但在单药治疗15个月后出现症状快速发作和脾脏肿大。入组后,该患者在5个周期的联合治疗后获得CR,且仍处于CR,接受治疗已经超过56个周期。
对于芦可替尼治疗效果不佳或治疗后复发的患者,现有疗法有限,在芦可替尼的基础上或联合厄布利塞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缩小脾脏体积、增加血红蛋白水平,在治疗中和治疗后能长期获益。未来对于这部分患者,可考虑联合厄布利塞进行治疗。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厄布利塞(UMBRALISIB/UKONIQ)淋巴细胞性瘤患者能够诱导良好的缓解?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厄布利塞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