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相关瘙痒(CKD-aP)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隐形噩梦”——约40%的血透患者、25%的腹透患者受此困扰,表现为全身性顽固瘙痒,夜间尤甚。传统治疗依赖抗组胺药或润肤剂,但仅能缓解轻度症状,对中重度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7分)效果甚微,患者常因抓挠继发皮肤感染,生活质量暴跌。盐酸纳呋拉啡的出现,像一把“神经调节钥匙”,通过精准干预瘙痒信号通路,为这类患者撕开了治疗缺口。
盐酸纳呋拉啡核心机制是选择性激活κ阿片受体。瘙痒的本质是神经末梢释放瘙痒介质(如组胺、蛋白酶),激活脊髓背角的瘙痒受体(如μ阿片受体)。传统抗组胺药仅阻断组胺受体,对非组胺介导的瘙痒无效;而μ受体激动剂(如吗啡)虽能镇痛,却会加重瘙痒。盐酸纳呋拉啡作为κ受体激动剂,能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异常兴奋,减少瘙痒信号向大脑传递,同时不激活μ受体,避免了“越治越痒”的悖论。这种“精准阻断”的特性,使其对传统治疗无效的中重度瘙痒疗效显著。
适用人群为CKD-aP中重度患者(VAS≥7分),或经抗组胺药、胆汁酸螯合剂等一线治疗无效的群体。临床数据显示,这类患者占总CKD-aP患者的60%,亟需更有效的解决方案。用法为口服,推荐起始剂量2.5μg每日一次,若耐受良好,2周后可增至5μg每日一次。用药期间需监测便秘(约15%患者出现,通过增加膳食纤维缓解)和头晕(轻度,无需停药),肾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
疗效上,关键临床试验显示,盐酸纳呋拉啡治疗8周后,中重度CKD-aP患者的瘙痒VAS评分平均下降4.2分(从9.1分降至4.9分),50%患者达到VAS<4分的“基本无瘙痒”状态,显著优于安慰剂组(仅下降1.8分)。与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相比,其缓解率(68%vs 22%)和持续时间(中位缓解8周vs 2周)均大幅提升,且无镇静或成瘾风险。
一位58岁男性血透患者,CKD-aP病史3年,VAS评分9分,夜间因瘙痒无法入睡,皮肤抓挠破损感染。先后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无效,尝试胆汁酸螯合剂仅轻微缓解。换用盐酸纳呋拉啡2.5μg/天,2周后VAS降至6分,能间断入睡;4周后增至5μg/天,8周时VAS仅3分,皮肤破损愈合,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治疗期间仅轻度便秘,通过饮用蜂蜜水缓解。这个案例体现了药物对传统治疗无效患者的实际价值——顽固性瘙痒终于得到控制。
在CKD-aP治疗领域,盐酸纳呋拉啡的意义不仅是“止痒”,更是“改善生存”。它打破了“瘙痒是肾病必然伴随症状”的认知,证明通过靶向神经通路,中重度瘙痒可被有效控制。未来,随着对κ受体亚型研究的深入,可能会开发出更精准的剂型,进一步提升疗效。对CKD患者而言,这是重获睡眠自由、减少感染风险的关键一步,让“无痛无痒”的透析生活不再是奢望。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盐酸纳呋拉啡/丽美治(NALFURAFINE)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前景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盐酸纳呋拉啡 https://www.kangbixing.com/drug/Nalfura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