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纤维化患者常被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80g/L,正常范围120-160g/L,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心悸)和巨脾(脾脏肿大至肋下10cm以上,压迫胃肠道导致腹胀、食欲减退)两大症状折磨,传统治疗(如羟基脲控制脾大,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贫血)效果有限且副作用明显——羟基脲可能引发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部分患者无效且增加血栓风险。莫洛替尼作为JAK1/JAK2抑制剂(同时靶向脾大相关信号通路)和激活素受体配体陷阱(通过抑制TGF-β超家族信号,促进红细胞生成),如同为骨髓纤维化的“失衡天平”添加了精准砝码,既能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该通路异常会刺激脾脏巨噬细胞增殖,导致脾脏肿大),减轻脾脏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又能提升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贫血症状,实现贫血与脾大的双重缓解。
关键临床试验(SIMPLIFY-1和SIMPLIFY-2研究)数据显示,对于既往未使用过JAK抑制剂的骨髓纤维化患者,莫洛替尼治疗24周后,贫血缓解率(血红蛋白升高≥1.5g/dL或脱离输血依赖)达40%-50%,脾脏体积缩小≥35%(通过MRI测量)的患者比例约30%;对于JAK抑制剂治疗失败的患者,仍有约25%的患者贫血改善,20%的患者脾脏缩小。在实际案例中,一位62岁男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确诊时血红蛋白仅70g/L,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脾脏肿大至肋下12cm,饭后腹胀明显,只能进食少量流食;使用莫洛替尼(200mg每日一次)一个月后,自觉体力稍有改善,两个月后血红蛋白升至85g/L,可进行日常散步,三个月时脾脏缩小至肋下8cm,腹胀减轻,食欲恢复,能够正常进食软食,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与传统JAK抑制剂(如芦可替尼)相比,莫洛替尼的优势在于其对贫血的改善更显著——芦可替尼虽能缩小脾脏(约40%的患者脾脏体积缩小≥35%),但对贫血的改善有限(仅约20%的患者血红蛋白升高),且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3-4级发生率约15%);而莫洛替尼治疗24周时,贫血缓解率更高,且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仅5%(主要为1-2级,不影响正常凝血功能)。该药通常口服给药,每日一次(200mg),需监测血常规(每周1次,稳定后每月1次)和肝功能(每月1次)。某病例系列显示,多位老年患者(>70岁)使用莫洛替尼后,耐受性良好,无严重的感染或出血并发症报告,且长期用药(>1年)的患者贫血和脾大症状稳定,能够维持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这种双重靶向调节的治疗策略,为骨髓纤维化患者(尤其是贫血与脾大并存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改善方案,如同靶向调和剂,帮助他们缓解痛苦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延长有质量的生存时间。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添加康必行顾问,想问就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