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和耐药过程涉及多条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这使得针对单一靶点的药物有时疗效有限。卡博替尼作为一种口服的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设计旨在通过广泛抑制多个关键靶点,实现对肿瘤更全面的遏制。它的作用机制涵盖了抑制多种在肿瘤病理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其中包括ME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以及AXL。MET和AXL通路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和耐药产生密切相关,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则是肿瘤血管生成的主要驱动因子。通过同时阻断这些信号,卡博替尼能够从抑制肿瘤细胞自身增殖、克服耐药性以及切断肿瘤血液供应多个层面协同发挥作用。
卡博替尼已获批用于治疗多种晚期恶性肿瘤。首先,它用于治疗进展性、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其次,它适用于既往接受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靶向治疗的晚期肾细胞癌患者。此外,在中高危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中,卡博替尼也显示出显著的生存获益。关键的临床研究数据证实了其疗效。在针对晚期肾细胞癌的研究中,与依维莫司相比,卡博替尼将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从3.8个月延长至7.4个月,死亡风险降低了34%。在肝细胞癌一线治疗中,卡博替尼的中位总生存期达到10.2个月。该药为片剂,需整片吞服,通常要求患者在服药前至少2小时和服药后至少1小时内禁食,以确保药物稳定吸收。推荐剂量因适应症而异,需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一位58岁男性晚期肾细胞癌患者,在接受舒尼替尼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肺部转移灶增多。换用卡博替尼治疗后,两个月一次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复查显示,肺部转移灶明显缩小,肿瘤标志物水平下降,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超过一年。与某些选择性更强的靶向药相比,卡博替尼的广谱作用特性使其在应对肿瘤异质性和耐药方面可能更具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对广泛的不良反应谱。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疲劳、恶心、食欲下降、手足皮肤反应(手掌或足底出现疼痛、红肿、脱屑等)以及高血压。此外,还可能发生严重的副作用,如穿孔和瘘管形成、出血事件、血栓事件等,需要医生和患者保持高度警惕,并进行密切监测和及时管理。
鉴于其潜在毒性,用药期间定期的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和血压监测至关重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采取暂停用药、降低剂量或永久停药的策略。卡博替尼的出现为晚期甲状腺髓样癌、肾细胞癌和肝细胞癌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特别是为其他靶向治疗失败后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它的临床应用体现了多靶点抑制策略在对抗复杂癌症网络中的价值,但同时也要求医患双方共同精细管理,以在疗效和安全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卡博替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bxyw/kbtn/


添加康必行顾问,想问就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