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领域,ALK基因融合是重要的驱动突变之一,约占所有病例的3%-7%。尽管第一代ALK抑制剂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生存获益,但耐药问题和脑转移的高发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布加替尼作为一种新一代口服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凭借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广谱抑制活性,不仅对多种ALK耐药突变有效,更展现出强大的中枢神经系统穿透能力,为ALK阳性患者提供了更持久的疾病控制。其作用机制在于高效抑制ALK融合蛋白的磷酸化,阻断下游信号通路如STAT3、AKT和ERK的激活,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同时,布加替尼对ROS1、IGF-1R等其他靶点也有一定抑制作用,拓展了其潜在应用范围。
布加替尼适用于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尤其适用于既往接受过克唑替尼治疗进展的患者。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在克唑替尼治疗失败后使用布加替尼,总体缓解率可达5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5.6个月。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对脑转移的卓越控制能力,在基线存在脑转移的患者中,颅内客观缓解率达到67%,中位颅内缓解持续时间为16.6个月,显著优于其他二代ALK抑制剂。这一特性使其成为预防和治疗脑转移的重要选择。
推荐起始剂量为每日一次90毫克,连续服用7天,若耐受良好,则增至每日180毫克一次,可空腹或随餐服用。剂量调整应根据个体耐受性进行,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疲劳、咳嗽和高血压,多数为1-2级。需特别关注间质性肺病的发生,通常出现在治疗初期,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需立即停药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此外,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压、肝功能和心电图,预防心血管相关风险。
与其他ALK抑制剂相比,布加替尼在克服耐药和控制脑转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相较于阿来替尼或恩沙替尼,其对G1202R、L1196M等常见耐药突变的抑制活性更强。与劳拉替尼相比,虽然劳拉替尼对耐药突变覆盖更广,但布加替尼在心血管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高血压和水肿发生率较低,适合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在临床实践中,其口服便利性和可控的毒性谱使其成为理想的序贯治疗选择。
一位52岁的男性患者,确诊为ALK阳性肺腺癌,初治使用克唑替尼9个月后出现脑转移和肺部进展。影像学显示多发颅内病灶,最大直径达2.1厘米。更换为布加替尼治疗后,2个月复查显示颅内病灶缩小超过50%,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治疗14个月后仍维持部分缓解,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布加替尼在控制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中的关键作用。
随着真实世界研究的积累,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特征日益明确。约20%的患者因不良事件需减量,但多数可继续治疗。未来,探索其在一线治疗中的地位,以及与化疗、免疫治疗的合理序贯,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ALK阳性肺癌的整体管理策略。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安伯瑞/布加替尼(BRIGATINIB)在治疗脑转移患者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布加替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drug/bj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