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居高不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在NSCLC的治疗领域,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靶向治疗药物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达克替尼(Dacomitinib)便是其中一款具有重要意义的药物。
达克替尼属于激酶抑制剂,它的主要作用靶点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GFR在细胞生长、增殖和存活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基因会出现突变,突变后的EGFR会持续激活下游的信号传导通路,促使癌细胞不断增殖、迁移和存活。达克替尼能够与EGFR不可逆地结合,阻断该信号传导通路,进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还可以诱导癌细胞发生凋亡,有效延缓肿瘤的进展。
达克替尼主要用于一线治疗EGFR第19外显子缺失或第21外显子L858R取代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这两种基因突变是EGFR基因突变中较为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EGFR基因突变的80%左右。对于携带这些特定突变的患者,达克替尼展现出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其疗效在一项名为ARCHER 1050的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的III期临床研究中得到了充分证实。该研究共纳入了452名患者,他们被随机分配(1:1)接受每日口服一次达克替尼45mg或每日口服一次吉非替尼250mg,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研究结果显示,与吉非替尼治疗组相比,达克替尼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实现了统计学显著和临床意义的延长。达克替尼组的中位PFS为14.7个月,而吉非替尼组仅为9.2个月,达克替尼使患者的死亡或疾病进展风险显著降低了41%(HR=0.59(95%CI=0.47-0.74),p<0.0001),达到了研究的主要终点。
此外,在总生存期(OS)方面,达克替尼也表现出色。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达克替尼治疗组的中位OS为34.1个月(95%CI:29.5-37.7),比吉非替尼治疗组(中位OS:26.8个月(95%CI:23.7-32.1))延长了7个月。在治疗第30个月时,达克替尼治疗组的生存率为56.2%,吉非替尼治疗组为46.3%。横跨大多数基线特征的亚组分析与主要OS分析结果一致,包括存在常见的第19号和21号外显子亚突变的患者。这表明达克替尼在改善患者生存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安全性方面,达克替尼治疗组常见(≥20%)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87%)、皮疹(69%)、甲沟炎(64%)、口腔炎(45%)、食欲减退(31%)、皮肤干燥(30%)、体重减轻(26%)、脱发(23%)、咳嗽(21%)、瘙痒(21%)。其中,腹泻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通常在治疗早期即可出现。大部分患者的腹泻症状通过调整饮食(如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及使用止泻药物等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对于较为严重的腹泻,可能需要暂时中断药物治疗或降低药物剂量。
与第一代EGFR靶向药物相比,达克替尼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对EGFR的抑制作用更强且更为持久。第一代EGFR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与EGFR的结合是可逆的,而达克替尼与EGFR是不可逆结合,这使得达克替尼能够更有效地阻断EGFR信号通路,持续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并且,在一些临床研究中,达克替尼展现出了更优的疗效,无论是在无进展生存期还是总生存期方面,都为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生存获益。
然而,达克替尼的治疗效果也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和状态、身体状况、合并疾病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例如,不同患者对不良反应的耐受程度不同,有些患者可能能够较好地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而有些患者则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需要更频繁地调整药物剂量或中断治疗。
对于携带EGFR第19外显子缺失或第21外显子L858R取代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达克替尼是一种有效的一线治疗选择。它在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表现出色,尽管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但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治疗调整,大多数患者能够从中获益。在使用达克替尼治疗时,患者需要在医生的密切指导下,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并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和身体状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达克替尼/多泽润(VIZIMPRO)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