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癌症患者经历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线方案后仍出现进展,往往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尤其是携带RET基因变异的癌症患者,由于传统药物针对性不足,多线耐药后的治疗选择更为有限。普拉西替尼的出现,正是为了填补这一关键空白,为这部分患者提供新的生存希望。
其治疗原理聚焦于RET激酶的异常激活。RET基因变异会导致激酶持续处于“开启”状态,驱动肿瘤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普拉替尼作为高选择性RET抑制剂,能精准阻断这一异常信号,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同时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这种特性使其在治疗耐药患者时仍能发挥作用——即使肿瘤细胞对其他通路抑制剂产生逃逸,只要RET信号仍是主要驱动因素,普拉替尼就能重新抑制肿瘤进展。
适用症状上,普拉西替尼尤其适合多线治疗失败的RET变异癌症患者。例如,甲状腺髓样癌患者在手术、化疗或使用过其他激酶抑制剂后,若肿瘤再次进展,普拉替尼可作为后续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靶向EGFR、ALK等常见突变药物失败后,若检测到RET融合,也可尝试普拉替尼。使用时通常为口服,每日一次,剂量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医生会结合体能状态和既往治疗反应制定方案。
功能药效方面,针对多线耐药人群的研究数据尤为关键。在一项纳入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激酶抑制剂治疗的RET突变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研究中,普拉替尼治疗的客观缓解率接近6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超过12个月,这意味着近半数患者的肿瘤生长得到控制,生存期较传统化疗延长数倍。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多线耐药后使用普拉替尼的客观缓解率约为50%,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了肿瘤缩小的“深度响应”。
与传统后线治疗(如单药化疗)相比,普拉西替尼的优势显著。化疗通过杀伤快速分裂的细胞发挥作用,但缺乏特异性,常导致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严重副作用,且对RET变异肿瘤的针对性不足,客观缓解率通常不足20%。而普拉替尼凭借高选择性,在控制肿瘤的同时,副作用更易管理,患者生活质量更高。曾有一位65岁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先后接受过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及EGFR抑制剂,肿瘤仍持续进展,出现胸腔积液和骨痛。检测发现存在RET融合后,开始使用普拉替尼,2个月后胸腔积液减少,骨痛缓解,复查CT显示肺部原发病灶缩小35%,至今仍维持治疗超过1年。
对于多线耐药患者而言,普拉替尼不仅是“新选择”,更是“生命线”。它证明了针对特定基因变异的靶向治疗,即使在疾病晚期仍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癌症治疗从“经验性”向“精准化”深入,让更多患者在困境中看到曙光。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普拉西替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drug/plx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