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涵盖膀胱、肾盂、输尿管等部位的尿路上皮恶性肿瘤,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机会。传统治疗以铂类化疗(如顺铂联合吉西他滨)为主,但化疗耐药率高,且会引发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严重副作用;免疫治疗虽为部分患者带来希望,仍有近80%的患者无响应或治疗后进展。其中,携带FGFR2或FGFR3基因变异的患者约占15%-20%,这类患者的肿瘤细胞因FGF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而快速增殖,传统治疗无法针对这一核心驱动因素,预后极差。厄达替尼的出现,正是为了填补这一治疗空白,为FGFR变异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开启精准靶向治疗的新路径。
厄达替尼的核心治疗原理是高选择性抑制FGFR变异激酶。F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是调控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微环境的重要信号通路,FGFR2/3的突变或融合会导致激酶持续激活,不断向肿瘤细胞传递“生长指令”。厄达替尼通过精准结合FGFR2/3的ATP结合口袋,阻断激酶活性,切断下游MAPK、PI3K/AKT等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及微环境支持,从根源上遏制肿瘤生长。这种“定点打击”的机制,区别于传统化疗的“无差别杀伤”,更注重修复肿瘤的异常信号通路。
适用症状上,厄达替尼主要用于治疗携带FGFR2/3变异的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成人患者——这些患者通常已接受过至少一种铂类化疗,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后病情进展。临床使用时,厄达替尼为口服给药,每日一次,推荐起始剂量8毫克,医生会根据患者血清磷酸盐水平(FGFR抑制的常见反应)和耐受情况,调整至最大剂量9毫克,同时监测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确保安全性。
功能药效方面,关键临床试验(如BLC2001研究)数据显示,对于FGFR变异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厄达替尼治疗的客观缓解率(肿瘤缩小达标比例)约40%,其中3%患者达到完全缓解(肿瘤消失);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肿瘤不进展时间)约5.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约10.3个月,显著优于传统化疗的6-8个月总生存期。此外,疾病控制率(肿瘤缩小或稳定)高达70%,意味着多数患者能从治疗中获得病情稳定。
与传统治疗相比,厄达替尼的优势体现在“精准且温和”:化疗通过毒性药物杀死肿瘤细胞,却损伤正常造血干细胞,导致严重骨髓抑制;免疫治疗虽副作用轻,但响应率低且易引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肺炎)。而厄达替尼的副作用多为轻度至中度,最常见的是高磷血症(约10%患者出现3级以上),可通过调整剂量或饮食控制;口干、腹泻等症状也易缓解。曾有一位65岁男性患者,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转移,接受顺铂+吉西他滨化疗及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后,肿瘤标志物SCC从1.5ng/mL升至8.0ng/mL,出现腰痛和血尿。基因检测发现FGFR3 Y373C突变,开始服用厄达替尼,3个月后CT显示盆腔转移灶缩小30%,SCC降至3.0ng/mL,腰痛缓解,至今维持治疗14个月,能正常散步、社交。
对FGFR变异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而言,厄达替尼不仅是“新药”,更是“希望药”——它针对肿瘤的分子驱动因素,为无法从传统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提供了精准选择。随着对尿路上皮癌分子特征的认识加深,厄达替尼正推动治疗从“一刀切”向“量体裁衣”转变,让更多患者看到长期生存的可能。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厄达替尼(BALVERSA/ERDAFITINIB)为存在FGFR3或FGFR2基因突变的尿路上皮癌进行治疗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厄达替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drug/edat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