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的发展使得胆管癌的治疗进入了个体化时代,培米替尼作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为特定基因突变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FGFR信号通路在正常情况下受到精密调控,参与细胞生长、血管生成等过程。当FGFR2基因发生融合突变时,会导致FGFR蛋白的构象改变,使其处于持续活化状态,进而异常激活下游的RAS/MAPK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生长。培米替尼作为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可逆性地与FGFR1/2/3的细胞内激酶结构域结合,竞争性抑制ATP结合,从而阻断信号通路的异常传导。
该药具有明确的适应人群,即经过检测证实存在FGFR2融合或重排的、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线系统性治疗后疾病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患者。给药方案采用独特的间歇给药方式:每日一次口服13.5毫克,连续服用14天后停药7天,以21天为一个周期。这种给药设计有助于在维持抗肿瘤活性的同时,给机体一定的恢复时间,更好地管理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血磷水平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为培米替尼的疗效提供了有力证据。在该研究中,146例FGFR2融合或重排的经治胆管癌患者接受培米替尼治疗,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为37%,中位缓解持续时间达8.1个月,疾病控制率为82%。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7.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7.5个月。这些数据显著优于历史对照,在培米替尼问世前,此类患者二线治疗的有效率极低,中位总生存期通常不足10个月。与标准化疗相比,培米替尼作为口服靶向药物,使用更为便捷,且不良反应谱不同,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得到更好的维持。
一位49岁男性患者的治疗经历具有代表性。该患者诊断为晚期肝内胆管癌,一线接受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化疗6个周期后疾病进展。二代测序检测提示存在FGFR2-TACC3基因融合,遂开始使用培米替尼治疗。服药第一周期后,患者肿瘤标志物CA19-9水平即出现明显下降。治疗两个周期后的影像学评估显示,肝内多发转移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最大病灶直径减少约35%。治疗期间主要不良反应为1-2级高磷血症和轻度脱发,未影响日常生活。患者持续获益超过9个月,病情保持稳定。这个案例说明,对于经过筛选的FGFR2融合阳性患者,培米替尼能够带来快速且持久的疾病缓解。安全性方面,除高磷血症外,还需关注可能出现的关节痛、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以及需要定期眼科检查以排除视网膜病变。综上所述,培米替尼以其对FGFR通路的精准抑制,成为胆管癌精准治疗的重要突破,为FGFR2融合阳性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后线治疗选择。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培米替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drug/pmtn/
 
			 
			

 添加康必行顾问,想问就问
							添加康必行顾问,想问就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