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领域,类风湿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等疾病长期以来困扰着众多患者,传统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虽有效,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或不耐受。随着对发病机制理解的深入,针对特定炎症通路的靶向药物应运而生,非戈替尼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
非戈替尼是一种高选择性的Janus激酶1抑制剂。Janus激酶家族是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关键蛋白,其中Janus激酶1主要参与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和白介素-23)的信号传递,这些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炎症过程中至关重要。非戈替尼通过高度选择性地抑制Janus激酶1,能够有效阻断下游的炎症cascade,从而减轻组织损伤和疾病症状,同时因其对Janus激酶2、Janus激酶3的抑制效应较弱,理论上可能减少对造血功能等的影响。它被批准用于对一种或多种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反应不足或不耐受的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成人患者,以及在特定情况下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在关键临床试验中,非戈替尼展现了令人鼓舞的疗效。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接受非戈替尼200毫克每日一次治疗的患者,在治疗12周后达到美国风湿病学会20%缓解标准的比例显著更高。在影像学评估上,非戈替尼也能有效抑制关节损伤的进展。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数据表明非戈替尼能诱导临床缓解和内镜下黏膜愈合。其标准剂量通常为200毫克每日一次口服,可随餐或空腹服用,这为患者提供了便利。一位52岁的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史十年,曾使用过两种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效果均不理想,双手关节持续肿胀疼痛,晨僵时间长达两小时。在加用非戈替尼治疗三个月后,其关节肿痛明显减轻,晨僵时间缩短至二十分钟以内,血液炎症指标也恢复正常,重新恢复了日常活动能力。
相较于较早上市的非选择性Janus激酶抑制剂,非戈替尼的高选择性是其显著特点。这种选择性旨在更精确地靶向病理性的炎症通路,可能带来更好的安全性特征,尤其是在感染风险和血脂影响方面。然而,其长期安全性仍需持续监测,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上呼吸道感染和头痛等。与另一类重要的靶向药物——生物制剂相比,非戈替尼作为口服小分子药物,给药便捷,无需注射或输液,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非戈替尼的出现丰富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武器库,为患者提供了又一种有效的靶向治疗选择。其精准的作用机制体现了现代风湿病学和胃肠病学治疗向个体化、精细化发展的趋势,帮助更多患者控制病情,改善长期生活质量。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添加康必行顾问,想问就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