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比司他,作为一款在抗癌领域备受瞩目的药物,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它是一种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通过独特的作用机制,在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潜在的疗效。
在细胞的染色质结构中,组蛋白扮演着关键角色。组蛋白的乙酰化与去乙酰化状态能够调控基因的表达。正常情况下,组蛋白乙酰化酶(HDAC)维持着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平衡。而肿瘤细胞中,HDAC的活性往往异常升高,导致组蛋白过度去乙酰化,使得原本应该被抑制的癌基因异常激活,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与转移。
帕比司他能够特异性地抑制HDAC的活性,使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增加,染色质结构变得松散,原本被紧密包裹的基因得以暴露,其中就包括一些具有抑癌作用的基因。这些抑癌基因重新发挥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诱导其凋亡,还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从而全方位地对抗肿瘤。此外,帕比司他还能通过调节非组蛋白的乙酰化状态,影响细胞内一系列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信号通路,进一步发挥抗癌作用。
目前,帕比司他获批的主要适应症是与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联合使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且这些患者至少已经接受过两套包括硼替佐米和免疫调节剂的治疗方案。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异常浆细胞在骨髓中大量积聚,破坏骨质,影响造血功能,导致患者出现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症状。帕比司他联合方案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尤其是复发或难治性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有助于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提高缓解率。
除了多发性骨髓瘤,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帕比司他在其他多种癌症中的治疗潜力。在一些临床前研究中,帕比司他对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肺癌、肝癌、前列腺癌等多种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均表现出了抑制作用。部分临床试验也在逐步开展,以验证其在这些癌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例如,在一些针对难治性肝母细胞瘤的临床前研究中,使用长春新碱、伊立替康和帕比司他的联合疗法,能够显著减小高风险、复发和治疗难治性肿瘤的大小,为未来在肝母细胞瘤临床试验中应用这种联合疗法提供了有力的前期证据。
帕比司他的不良反应涵盖多个方面。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腹泻、心脏毒性、出血、骨髓抑制、感染、肝毒性、胚胎毒性等。常见不良反应有心律失常、腹泻、恶心、呕吐、疲劳、外周水肿、发热、体重减轻、食欲缺乏。少见不良反应包含乙型肝炎、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糖、脱水、液体潴留、高尿酸血症、低镁血症、头晕、头痛、晕厥、震颤、味觉障碍、心悸、低血压、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咳嗽、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肺啰音、哮鸣音、腹痛、消化不良、胃炎、唇炎、腹胀、口干、胀气、结肠炎、胃肠疼痛、皮疹、红斑、关节肿胀、肾功能衰竭、尿失禁、寒战、失眠等。在实验室检查中,常见血小板减少、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肌酐升高、低血钾、低血钠、低血磷、低血钙、胆红素升高、低血钙、高血磷、高血镁等异常。
鉴于这些不良反应,在使用帕比司他治疗时,有诸多注意事项。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期间,应每周至少监测一次全血细胞计数,要求开始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应≥100×109/L,ANC应≥1.5×109/L。同时要监测心电图,开始治疗前Q-TeF< 450ms,如Q-TeF≥480ms,应暂停本品治疗,纠正电解质异常,若不能纠正Q-T间期延长,则应永久停药。治疗前后需监测电解质,包括血钾和血镁。育龄期女性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至少1个月内应采取有效避孕措施,男性患者的性伴侣也应采取有效避孕措施至治疗结束后至少3个月。由于本品可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如发生感染应进行针对性治疗,感染严重时可暂停本品治疗,若患者存在活动性感染,则不应开始本品治疗。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并根据肝功能情况调整剂量。此外,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中25%会发生严重腹泻,需监测患者临床症状,根据严重程度给予抗腹泻治疗,并可选择暂停用药、降低剂量或永久停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帕比司他有望在更多癌症治疗领域发挥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但在使用过程中,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密切关注其疗效与不良反应,权衡利弊,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帕比司他(Farydak/Panobinostat)主要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