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全球约15%-20%的儿童和1%-3%的成人受其困扰。患者常面临剧烈瘙痒、皮肤干燥脱屑,严重时出现渗液、糜烂,不仅影响外观,更因夜间瘙痒导致睡眠障碍,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传统局部治疗依赖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激素虽能快速抗炎,但长期使用易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虽有抗炎作用,却常引发局部灼热、刺痛,尤其在面部、褶皱部位使用受限。许多患者陷入“用药有效、停药复发”的循环,甚至因副作用被迫中断治疗。迪高替尼作为局部外用JAK抑制剂的出现,为这一“两难”局面提供了新解。
迪高替尼核心机制是精准抑制皮肤局部的JAK/STAT信号通路——特应性皮炎的炎症反应与IL-4、IL-13等细胞因子密切相关,这些因子通过激活JAK/STAT通路,促使皮肤屏障受损、炎症细胞浸润。迪高替尼通过局部涂抹,直接作用于病变皮肤,阻断异常信号传导,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同时修复皮肤屏障功能。这种“局部精准打击”避免了传统药物的全身吸收,既提升疗效,又降低系统副作用风险。适用人群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为主,尤其适合激素不耐受(如皮肤萎缩)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刺激反应明显的患者;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皮损(如肘窝、腘窝),迪高替尼也能提供长期控制。
使用方法简单:每日一次薄涂于患处,轻揉至吸收,无需封包。儿童患者(≥2岁)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安全性已通过临床验证。功能药效上,关键临床试验显示,迪高替尼治疗8周时,60%患者瘙痒评分(WI-NRS)下降≥4分(显著缓解),50%患者皮损面积改善≥75%(EASI-75);对比激素软膏,迪高替尼治疗组皮肤萎缩发生率仅3%(激素组为25%),无毛细血管扩张或色素沉着;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相比,灼热感发生率从40%降至12%,患者依从性更高。
52岁女性患者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她患特应性皮炎20年,四肢、躯干反复出现红斑、渗液,长期使用糠酸莫米松软膏导致双侧肘窝皮肤变薄、纹路消失。改用迪高替尼每日一次,4周后渗液停止,8周时红斑消退70%,瘙痒评分从9分降至3分。治疗3个月,肘窝皮肤厚度逐渐恢复,无萎缩或刺激反应,目前已维持治疗1年,仅偶尔局部补涂即可控制症状。
迪高替尼通过局部靶向抑制炎症通路,打破了传统治疗的副作用困局。对特应性皮炎患者而言,这不是简单的新药,而是“止痒-修复-长期稳定”的三重希望,让皮肤重获健康不再是奢望。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迪高替尼(ANZUPGO/DELGOCITINIB)是特应性皮炎局部治疗的里程碑药物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迪高替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