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导致数百万骨折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治疗多以抑制骨吸收为主,对骨形成促进作用有限。罗莫单抗(ROMOSOZUMAB)的问世,通过靶向硬化素实现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双重调节,为骨折风险极高的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
罗莫单抗通过特异性结合并抑制硬化素,解除其对Wnt信号通路的抑制,激活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这一机制不仅促进新骨形成,还间接减少破骨细胞活性,从而快速增加骨密度并改善骨微结构。与传统药物(如双膦酸盐仅抑制骨吸收,特立帕肽仅短期促骨形成)不同,罗莫单抗的双向调节作用使其在短期内即可实现骨量显著提升,且效果可持续至停药后一段时间。这一特性使其成为高风险骨折患者的优先选择。
罗莫单抗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特别是以下情况:存在至少一处骨质疏松性骨折史、多骨折危险因素(如低骨密度、高龄、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或对既往治疗(如地舒单抗、双膦酸盐)无效或不耐受。用药方法为每月皮下注射210mg,共12个月。注射部位可选腹部、大腿或上臂,需由医务人员操作。治疗期间需每日补充钙1000-1200mg和维生素D800-1000IU,以支持骨健康。疗程结束后,需转换至抗骨吸收药物维持疗效,如地舒单抗或阿仑膦酸钠。
Ⅲ期FRAME研究显示,罗莫单抗组治疗12个月后,新发椎体骨折风险降低48%,非椎体骨折风险降低19%,髋部骨密度增加6.3%(地舒单抗组为4.0%)。另一项对比特立帕肽的研究中,罗莫单抗在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提升幅度均更高,且治疗周期更灵活(特立帕肽需每日注射,而罗莫单抗为每月一次)。然而,其心血管风险需谨慎评估:ARCH研究中,罗莫单抗组MACE发生率较阿仑膦酸钠组增加1.3%(绝对风险差异),故治疗前需详细评估患者心血管状况。
罗莫单抗作为硬化素抑制剂,通过创新机制为高风险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骨密度提升策略。尽管存在心血管风险,但在严格适应症筛选和监测下,其短期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骨折发生率。未来,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其应用策略可能进一步优化,成为骨质疏松症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罗莫单抗 https://www.kangbixing.com/drug/lu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