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疾病导致的视力丧失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而Vabysmo(faricimab-svoa)作为首款双特异性抗体药物,通过精准靶向两条关键通路,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治疗原理
Vabysmo的核心机制在于同时靶向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Ang-2通过破坏血管稳定性,促进新生血管形成;VEGF-A则刺激血管渗漏和增生。两者协同作用导致视网膜血管异常,引发湿性AMD和DME。Vabysmo通过双重抑制,既能阻止血管渗漏,又能减少新生血管生成,从而稳定视网膜结构,改善视力。这一双特异性设计较单靶点药物更具协同效应,可能降低治疗频率并提高疗效。
适用症状与使用方法
Vabysmo主要适用于两种疾病:1.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即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导致的快速视力下降;2.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由视网膜血管渗漏引起的黄斑肿胀。治疗方式为玻璃体内注射,初始阶段每月给药一次,连续四次后可根据患者需求调整至1至4个月间隔。注射过程需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每次剂量为120mg/mL,仅用于单眼治疗。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视力、眼压及视网膜状态,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药效对比
传统治疗多采用单靶点药物(如aflibercept仅抑制VEGF-A),需每月注射维持疗效。临床数据显示,Vabysmo在TENAYA和LUCERNE试验中,与aflibercept对比,实现非劣效视力增益,且部分患者治疗间隔可延长至4个月。在DME的RHONE-X四年研究中,超过90%的患者达到症状消失标准,长期耐受性良好。这一突破性成果表明,Vabysmo不仅能有效控制病情,还能显著减轻患者频繁注射的负担,降低医疗成本与时间消耗。
实际案例
一位68岁湿性AMD患者,初始接受每月aflibercept注射,因频繁复诊影响生活而改用Vabysmo。治疗三个月后,视力从20/50提升至20/30,后续调整为每三个月注射一次。两年随访显示,病情稳定,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反馈:“治疗间隔延长让我能更自由地安排生活,视力改善也让我重新享受阅读和旅行。”该案例体现了Vabysmo在维持疗效的同时,显著提升患者便利性和生活质量。
与其他药物的对比
与单靶点抗VEGF药物(如aflibercept、ranibizumab)相比,Vabysmo的双靶点机制带来以下优势:1.更长的治疗间隔,减少注射次数;2.对部分单靶点治疗耐药患者仍有效;3.长期稳定性更佳,降低复发风险。然而,其不良反应包括结膜出血、眼内压升高及血栓栓塞事件,需严格监测。此外,价格相对较高,但综合效益在长期管理中更具经济性。
安全性与注意事项
Vabysmo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出血、眼痛、眼内炎风险。严重禁忌症为活动性眼内炎症或感染。治疗期间需避免眼部手术,定期检测视网膜结构变化。若出现视力骤降、严重疼痛或感染症状,应立即就医。此外,其可能对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有潜在风险,需谨慎使用。
Vabysmo通过双靶点创新机制,为视网膜疾病治疗提供了高效、灵活的解决方案。其延长治疗间隔的特性不仅优化患者体验,还推动眼科治疗向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尽管需注意安全性管理,但其在临床实践中展现的显著疗效和长期耐受性,使其成为湿性AMD和DME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有望持续改善无数患者的视力预后。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Vabysmo(FARICIMAB-svoa)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