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与死亡率双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约85%,而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虽在肺癌群体中比例不算高,却因其独特分子特征,成为肺癌治疗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劳拉替尼(Lorlatinib)的出现,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ALK基因突变在肺腺癌患者中占比3%-7%。2011年,第一代ALK靶向药克唑替尼获批,开启了ALK阳性肺癌靶向治疗新时代。随后,第二代ALK抑制剂塞瑞替尼、阿来替尼、布加替尼相继问世,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但耐药问题接踵而至,耐药机制复杂多样,如ALK激酶结构域二次突变、ALK融合基因拷贝数扩增、旁路或下游途径激活,甚至向小细胞肺癌转化等。劳拉替尼作为第三代ALK抑制剂,正是为克服这些耐药难题而研发。
劳拉替尼属于ALK/ROS1双靶点抑制剂,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ALK和ROS1蛋白异常活性,精准阻断肿瘤细胞生长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存活。与其他ALK抑制剂相比,劳拉替尼具备高效穿透血脑屏障能力,这对肺癌常见且棘手的脑转移患者意义非凡,可直接对脑部转移瘤发挥治疗作用,有效控制颅内病灶。
当然,劳拉替尼也存在不良反应。常见的有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外周水肿、认知障碍、情绪变化、体重增加、疲劳及心率异常等。尤其要关注其可能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相关副作用,如记忆力减退、语言困难、情绪低落等,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评估患者神经状态。此外,肝功能异常及肺毒性问题也不容忽视,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干咳等症状,应考虑间质性肺病征兆并及时处理。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严禁使用,男性患者用药期间及停药后至少3个月内需采取有效避孕措施。合并精神疾病史或正在服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患者,使用劳拉替尼时需格外小心并加强监测。
劳拉替尼凭借独特优势,为ALK阳性肺癌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但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结合患者具体病情与既往治疗史综合评估,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与患者安全的平衡。随着研究深入与应用推广,期待劳拉替尼在肺癌治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