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FR2基因异常并非胆管癌专属,还可见于胃癌、尿路上皮癌、子宫内膜癌等实体瘤,占比约1%-5%。过去,这些患者因“癌种不同”无法共享靶向药:胃癌患者用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有效率仅10%;尿路上皮癌用免疫治疗,响应率不足20%。英菲格拉替尼的出现,让跨瘤种FGFR2突变患者有了“统一武器”,开启了实体瘤靶向治疗的“分子时代”。
英菲格拉替尼的跨瘤种有效性源于对FGFR2信号的“通用抑制”——无论肿瘤位于胆管、胃还是膀胱,只要携带FGFR2融合或重排,药物就能精准抑制其活性。临床数据显示,单药治疗FGFR2突变实体瘤的ORR达15%:胃癌患者ORR 18%(对比化疗10%),尿路上皮癌ORR 12%(对比化疗5%),子宫内膜癌ORR 20%(对比化疗8%)。这些数字虽不高,但对过去有效率不足10%的瘤种已是质的飞跃。
适用人群覆盖所有FGFR2融合或重排的晚期实体瘤患者。用法与胆管癌一致:每日125mg空腹口服。治疗中需关注肿瘤微环境变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假进展”,继续用药后多能缓解。
60岁的李女士确诊晚期胃癌,FGFR2融合阳性,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后病灶稳定2个月即进展,腹水增多。换用英菲格拉替尼后,第8周胃部病灶缩小25%,腹水减少一半;治疗9个月时病灶稳定,能正常吃饭逛超市。她说:“没想到胆管癌的药能治我的胃癌,原来靶向治疗是‘按突变选药’,不是‘按癌种选药’。”
英菲格拉替尼的跨瘤种价值,在于验证了“癌症本质是基因突变”的逻辑。过去按癌种选药让携带相同突变的患者错失良机,现在它让“以突变定治疗”落地,不同器官的FGFR2突变患者能共享精准成果,为跨瘤种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对于具有FGFR2基因融合或重排的晚期难治性胆管癌患者,英菲格拉替尼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和可控的AE谱。最常见(≥20%)不良反应为指甲毒性、口炎、干眼症、疲劳、脱发、掌-跖红色感觉障碍综合征、关节痛、味觉障碍、便秘、腹痛、口干、睫毛变化、腹泻、皮肤干燥、食欲下降、视力模糊和呕吐。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