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是成熟B细胞克隆性增殖性疾病,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对于复发/难治性患者或初治高危患者,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是核心治疗选择,但第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的脱靶效应(如房颤、大出血、腹泻)常限制长期使用。阿可替尼作为第二代BTK抑制剂,通过更精准的靶点抑制,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高效低毒”的靶向治疗新选项。
阿可替尼的核心机制是不可逆抑制BTK的Cys481活性位点,阻断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的下游传导——这条通路是CLL/SLL肿瘤细胞增殖、存活和迁移的关键。与第一代BTK抑制剂不同,阿卡替尼对其他酪氨酸激酶(如EGFR、ITK、JAK3)的抑制作用极弱,因此脱靶导致的副作用更少。这种“精准打击”的特性,让它能在抑制肿瘤的同时,保留正常B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功能。
适用人群覆盖复发/难治性CLL/SLL患者,以及初治时伴有del(17p)/TP53突变、IGHV未突变等高危因素的CLL/SLL患者。临床推荐剂量为每日两次口服100mg,空腹或随餐均可,药物吸收不受食物影响。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血管事件(如房颤),多数副作用为1-2级,可通过调整剂量或对症处理缓解。
关键临床试验数据凸显其优势:ELEVATE-TN研究显示,阿可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治疗初治CLL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28.3个月,比奥妥珠单抗联合苯丁酸氮芥的13.8个月延长一倍多;单药治疗复发CLL的客观缓解率(ORR)达81%,中位PFS 22.1个月。对比伊布替尼,阿卡替尼治疗相关房颤发生率从10%降至3%,大出血发生率从4%降至1%,因副作用停药的比例也更低。
65岁的张先生2020年确诊CLL,伴有del(17p)突变,初始用伊布替尼治疗,3个月后出现持续性房颤,不得不停药。换用阿卡替尼后,房颤症状逐渐缓解,治疗12个月时,淋巴结肿大消退,血常规恢复正常,能正常散步、打太极。他说:“伊布替尼让我心脏出问题,阿可替尼不仅有效,还没那些讨厌的副作用。”
对CLL/SLL患者而言,阿卡替尼的价值在于“精准与安全的平衡”——它解决了第一代BTK抑制剂的脱靶痛点,让患者能长期耐受治疗,既控制肿瘤进展,又保持生活质量。这种“低毒高效”的特性,推动CLL/SLL治疗从“容忍副作用”转向“规避副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阿卡替尼/阿可替尼(CALQUENCE)在CLL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阿可替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drug/akatini/